|
在西藏朗县仲达镇仲达村,人们随时都可以看到一位汉族姑娘的身影,三年来,她始终把自己当作村里的村民,与群众打成一片,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赞誉。她就是朗县第一位汉族女大学村官、仲达镇仲达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杨雅兰。
刚开始被狠狠打击了一下
“当一名村官一直是我的理想,三年前我从西藏民族学院毕业后,便参加了大学生村官选聘考试,后被分到了朗县仲达镇仲达村。从此,我就开始了我的村官之旅。”杨雅兰给我们讲起了她的入村经历。
“小杨虽已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当她真正来到仲达村的时候,还是被眼前的现实狠狠地打击了一下。”仲达镇党委书记曾健介绍说,“仲达村人多地少,无其他经济来源,群众生活困难;从镇上到村子里都是土路,尘土飞扬,弄得她脸上全是灰尘。一个自小在城里长大的姑娘,哪过得惯这种生活?我们发现她整个人都有些不知所措。”
感到茫然的杨雅兰没有消沉,到镇里还没两天,她就跟着村支书开始走家串户。杨雅兰说,藏族阿妈淳朴、热情、好客,酥油茶、干牛肉全都拿出来招待她,还一个劲地说着欢迎、感谢的话语。“阿妈们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可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真挚的,我被深深感动了。”杨雅兰说,“我虽然喝不惯酥油茶,咽不下干牛肉,但我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一定要把知识播撒在这里,把智慧发挥在这里,让村民住上新房、穿上新衣,让他们的日子红火起来。”
苦学方言制作“民情录”
从小在内地城里长大的杨雅兰,对西藏的情况都不太了解,更别说这偏远的仲达村了。于是,她开始制作自己的“民情录”。
为了获取详细真实的民情,杨雅兰挨家挨户走访,可是当地百姓说的方言和她在学校里学到的藏语有些差距,语言不通成了她工作的最大障碍。这时,杨雅兰就虚心向藏族同事学说当地方言。半年下来,她的学习笔记记了厚厚一本,而全村153户村民家里都留下了她的身影,每户人家每位村民的详细情况都写在“民情录”上。
杨雅兰通过“民情录”,既了解了村里的详细情况,又加深了与村民之间的感情,村民都把她当成自己人,小朋友们都亲切地叫她“阿佳(藏语意为大姐)。”
仲达村党支部是仲达镇党建示范点,全村共有党员70名,致富能手10名,村级后备干部19名,村两委班子成员5名。如何融入村两委班子,如何带好村民队伍,这个难题又摆在了杨雅兰的面前。
2009年,杨雅兰和村两委班子商定后决定先从自身入手,建设百姓放心的村干部队伍。村委会先后建立了《村两委班子成员自身建设制度》、《村党员“一对一”帮扶贫困户制度》等,及时公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资金兑现、村级财务支出、村干部补贴发放情况,把仲达村村委会建设成了村民信得过的“阳光村委会”。
同时,杨雅兰还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商定,通过民主决议的方式重新规范一系列村规民约,建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村民组织,让村民参与到村级事务当中,并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让道德模范在村民中不断涌现。2009年年终,仲达村召开村民大会,首次对评选出的村级文明户,优秀党员、优秀团员、先进致富带头人和15名孝顺子女进行了隆重表彰,从而使仲达村树立起良好的村风、民风。
修路办厂一着不让
仲达村的村道都是土路,凹凸不平,村民出门办事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杨雅兰打定主意要为村民修一条平坦的路。通过她的努力,朗县安居办给仲达村拨付了村道硬化项目资金20.5万元、人居环境改造款10万元。在修路的日子里,杨雅兰天天泡在工地上,查阅材料、查看质量。两个月下来,宽敞平坦的柏油路通到了仲达村的家家户户,杨雅兰脸晒黑了,人也瘦了,可她说,这一切的辛苦都值得。
仲达村的灌渠因年久失修,到处渗水,不能满足村里的农田灌溉要求;还有700多亩荒地准备开发成经济林,也因缺水只开发了220亩,水制约了全村的经济发展和农业增产增收。面对这一难题,杨雅兰又硬着头皮,不辞辛苦四处奔波、游说,终于为村里争取到了143万元的饮水蓄水工程款。“2010年8月工程开工的那天,我一闭上眼睛就仿佛看到了仲达村美丽的蓝天、碧水、绿树和村民的美好未来。”杨雅兰说。
仲达村的村民长期生活在闭塞的环境里,都不愿外出打工,致使村里大量劳动力闲置。杨雅兰想,如果利用本村的自然优势,办几个厂,既能解决村里闲置劳动力就业,又能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这可不是一举两得?说干就干,她凭着自己在村民中的威信和号召力,采取村民筹资一点、向上级争取一点的办法,很快就帮助仲达村建起了砂石厂和酒曲厂,解决了10多名村民的就业。现在仅仲达砂石厂月收入就达5万多元。腰包渐渐鼓起来的仲达村村民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对杨雅兰更加信服了。
三年来,仲达村变了,杨雅兰也变了。她习惯了喝酥油茶,吃干牛肉;村民们都称赞“她是仲达村人的主心骨、贴心人和知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