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的话>>>
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为了配合这次会议的召开,本报从这一期起,将连续推出“农村基层历练,我们明白了什么”、“农村基层历练,我们学会了什么”、“农村基层历练,我们收获了什么”三期大学生村官生涯回顾主题大讨论,由大学生村官结合各自的实践,道体会、说感想,从不同角度,讲述大学生村官这段经历留在自己身上的心灵印记,并以这种“心灵印记”,见证自2008年在全国推开的选聘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这一战略工程的巨大成效。敬请关注。
亲历了村民不易,
才知道肩上的责任
讲述人:刘荣华(河北省乐亭县大相各庄乡王潘各庄村党支部书记)
我任职的村是个小村,人口792人,土地只有909亩。村里离县城很远,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差。这里的村民主要靠种植应季蔬菜为生。种蔬菜很辛苦,村民们尽管起早贪黑,但收入并不高,还不稳定。我3年前刚来的时候,发现村民的日子过得真不容易。当时正是开春季节,各家都要担水浇菜,村里共有的19口井,因为老化,出水量越来越少,有的干脆不出水了。但菜地不浇不行啊,为了争水,不少村民带着行李卷睡在井边,排队等水。我看到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把情况汇报到村两委,建议打井。但村两委很为难,因为村集体账上没钱。我又请乡里牵线,把情况汇报到县水务局等有关部门,终于争取到近4万元经费,打了5口井,用水矛盾有所缓和。
村民生活苦,村里的孩子更苦。我们村的学生要买本学习资料,需到离村四五十里外的县城,乡里没有一家书店。孩子们上学走的那条路是条土路,一旦遇上下雨,便不得不绕道三四公里远的乡道。甚至村里的孩子还没有吃过冰激淋,这是城里孩子难以想象的。幸运的是,今年唐山市派遣的驻村工作小组来到我们村,实实在在办了几件实事,其中包括把孩子们上学的这条道修成了水泥路。目前,他们还在筹划成立创业创新基金,扶持村里年轻农民创业致富;成立爱心救助基金,给因病致贫的家庭给予帮助。
到了村里,体验了基层的甘苦后,觉得自已要做的事太多,特别是担任了村支书后我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特别希望能得到有关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把好的想法变成现实,借助社会的力量,让村民们的辛勤劳动得到更多的回报。
只有与村民生活在一起,
才能真正知道他们的苦与乐
讲述人:潘志艳(云南省会泽县马路乡旁官地村书记助理)
我担任村官的三年,正是云南大旱的三年。而我所在的村,干旱也一年比一年严重。在这样一个贫穷落后和极度干旱缺水的水窖之乡,村民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在缺乏资金和物资的条件下,村民们就用锄头、铁锤,一双双粗糙的手,积极发展水利,兴修水窖,解决吃水难的问题。当我看到老百姓把水窖修好,装上水时那兴奋的样子,深深体会到了村民的不容易。
在村里,每年的抗旱都是我需要面对和承担的重要工作。今年,面对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发现这里的很多村民都没有水吃。当我看到一些老人带着小孩去江边背水吃,而且许多老人都是六七十岁时,心疼得不行!前几次的抗旱,我都是参加县乡统一的抗旱服务队,而这次我必须帮村里的空巢老人、留守孩子和一些困难的村民把水送到家!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我便邀约了其他几个村官组成了一个村官送水队,不光帮老人们把水送到家,还顺便帮老人做做家务,陪孩子们聊聊天。我们的努力也得到了社会上一些爱心人士的关注和帮助,这让我很欣慰,让村民们也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现在的我,多么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把水利设施建设好,解决好村民的吃水问题。同时积极想法子找门路,发展村里的经济,让村民们脱贫致富。能让他们的日子过得好一点,这是我当村官最朴素的想法,也是我正在努力做的事情。三年来,我经历的事情不是特别多,但很多的情节让我感动。这里的村民面对困境乐观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回顾这三年的村官生活,让我明白了只有与村民真正生活在一起,只有真正体会到他们的苦与乐,我才能找到工作的方向,他们才会把我当亲人。理想可能轰轰烈烈,但体会到群众的疾苦,我才会踏踏实实。
基层历练,
让我明白了组织的良苦用心
讲述人:陈熹柳(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金盆镇香稻村副书记)
我所在的香稻村位于东洞庭湖畔,土地肥沃、水网纵横、盛产稻棉。但乡村并不总是如田园诗般浪漫美好,村民们的生活有乐也有苦。村官生涯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发生在虎年春节。那年我和村干部上困难户慰问时,一幕幕图景刺痛着我的心:相依为命的两兄弟蜗居在农场时期的老宿舍里,双双独身,孤苦无依;在凌乱的农舍里,母亲接过村干部递过来的慰问款,看着沙发上和我玩笑的孩子,神色木然而悲哀。出门后这才知道,那个漂亮的小孩子原来是个“三十二天”(精神残障者),脑子受过刺激,留下了终生残疾。而那个孩子,却是寡居母亲唯一的希望。
村官的生涯,底层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同样的一片天地,却有不一样的人生,我们的身边不全是歌舞升平,无论我将来干什么,都不能忘记这个社会永远会生活着困难的人群,他们永远需要我们去帮助,我们做人和决策,开展任何工作,我们都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我想这也正是组织上要求大学生熟悉民情的良苦用心,更明白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觉得,在这里,作为村官我可以做很多事。我为老兄弟买上几包纸烟、一副象棋,听他们说说“白话”,谈谈陈年旧事;携笔记本电脑到小朋友家,给他放上几部新出的动画片,让他清脆的笑声,打破无垠的寂寞。我决心尽自己努力,给贫困村民的生活带来细微的改变。
走出舒适生活,
才明白如何为群众着想
讲述人:项玉君(浙江省临海市涌泉镇炉头村党支部书记)
进入村官队伍半年后,组织上考虑到我在泾西村的工作比较出色,便将我调到炉头村去担任村官。去之前就已经听说那是个出了名的困难村。尽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到了村里,还是被当时的情况吓懵了。炉头村和我之前的泾西村没法比,村庄道路脏乱,村集体账户被冻结,遗留问题一大堆,还有坚持多年的上访户。一年半的时间里,镇里下派了7名驻村干部,更换了4任村支书,村里的工作都没起色。上任的第一天,一双双眼睛注视着我,有的不屑,有的讥讽,有的麻木……当时的感觉像是掉进了死海。尽管自己的工作岗位从助理升到了书记,但当时确实不知道路在何方,十分的无助。那一次是我成年以来第一次流泪。
现在回想起来,尽管当时村里的条件十分艰苦,工作也一时难以打开局面,但眼前的困难恰恰是对我自己的一次考验吧。一路走来只能用不易来描述。现在村里的矛盾和困难都解决了,人也舒畅多了,父母都说又回到原来那个活泼开朗的我了。
这几年的村官经历,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且丰富了人生的经历。我家住在城里,家境也不错,从小没吃过什么苦,生活还算舒适,以前考虑问题很难想到社会上还有那么多困难的群体,也不太懂世事的艰难。当了村官,我才明白什么叫立场,才懂得了我们说话办事该首先为谁着想。
体验了百姓之难,
才懂得百姓之需
讲述人:吴峣冠(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湖美乡仁美村书记助理)
我所在的村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在这里,质朴的村民总是希望能够有个省市部门的人来挂职,这样可以带来资金和项目。到村的第一天,我就深切感受到村民们期盼眼神背后的焦虑。而作为大学生村官,我没有任何挂靠单位,便利用回母校闽江学院参加选聘生座谈会的机会,向学院领导说了村里的贫困情况。不久学校就将两台全新的电脑和一百多套书籍送到村里。同时通过争取和协调,村里3名在闽江学院就读的大学生获得每人每年2000元的资助,直至大学毕业。其中一名属于特困生,给予每年3000元补助。我至今忘不了当我把这个消息带给这户农民时,他们脸上流露出来的悲喜交集的神情。
农民的困难,让我深切体会到带动村民致富的重要。为此,我把思路放在发展茶产业上,福建是中国茶都,发展茶产业有着天然优势。于是我建议组织茶农到安溪实地考察,在产茶季节到安溪有管理、制茶经验的茶农家跟班学习。通过一系列措施,村里的茶叶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民脸上的神情也不一样了。村官经历让我深深地明白,作为一名干部,理解了百姓的疾苦,才可能心里装着百姓,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做百姓之所需,才能赢得老百姓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