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经过农村基层的历练,才华得到了施展,能力得到了提高,有的创办起了企业,有的被授予很高的荣誉,有的职务在不断提升,这些都可喜可贺。但是,从今天几位大学生村官的讨论看,他们最为看重的还是和群众结下的深厚感情,收获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收获群众的真情比什么都重要”,这句发自大学生村官心底的感悟,无疑也是新形势下各级干部应当躬行的执政追求和使命担当。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改革、发展和稳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局面,如何构建一个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各项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使我们的事业经得起任何风浪、任何风险的考验,是摆在各级干部面前一道无法回避的必答题。“国之命,在人心”,说的是民心向背决定着社会发展和政权存亡的道理。在我国古代史上,富裕没有超过隋文帝时期,而忽然导致乱亡,这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贫穷没有超过汉昭帝初期,而逐渐达到太平,这是因为爱抚百姓的缘故。在军队人数、武器实力对比悬殊很大的情况下,共产党能够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就是因为共产党深得民心,有人民群众的拥护,淮海战役中,参战解放军的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战后陈毅元帅非常感慨,“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在政治社会学领域,有一个著名的“塔西佗陷阱”规律,是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总结的。意思是说,一旦某个地方政府或者部门的所作所为让人心大量流失,那么民间就无可避免地出现对它的各种毁谤和谣言,无论公权部门怎么做都没人相信,哪怕是一件看起来很民生的政策。为什么现在群众容易“习惯性质疑”?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群众和干部感情不深,一些干部在群众的心目中失去了信任。为什么这些年有些干部能力很强,很能干事,但却把能力用错了方向?也是因为这些干部和人民群众没有感情。在感情层面没有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内生动力,人民群众自然不会认可和信任你。
黄苇町先生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中的表述也很能说明问题。在苏联解体前不久,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苏联党群关系的首先解体,才导致了苏共和苏联解体的悲剧。这几年的世界舞台上,一些曾经权倾一时、呼风唤雨的铁腕人物突然垮台,也佐证了一个道理:人民对你有没有感情,直接决定着一个政权能不能一直存在。
这些年,能力很强、很能办事的年轻干部并不少见。对于年轻人来说,能力的提高、荣誉的享有、职务的晋升等,在其他行业、其他岗位可能也能获得。但是,和人民群众的感情,不到基层,不和群众朝夕相处摸爬滚打,便不可能来得这般真切和真挚。或许有人会说,信息社会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科技手段收集情况,与人交流,然而,“键对键”终究代替不了“面对面”,从参与讨论的几位大学生村官的经历看,只有真心诚意的和群众生活在一起,才能真正走进群众的内心深处,激发起相互的情感共鸣。我们欣喜地看到,数十万大学生村官通过下基层、接地气,不仅懂得了理解群众、尊重群众、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的道理,而且真真切切地和农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由此,我们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战略意义,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