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报上期推出的大学生村官生涯回顾主题讨论开篇“农村基层历练,我们明白了什么”,在全国大学生村官中引起强烈反响,五位村官对村情民意的深刻了解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悟成为大家共享的财富。黑龙江省大学生村官关忠仁通过微博留言:只有读懂基层、读懂群众,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重庆大学生村官张杰来电说,农村、农民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只要带着感情关注、满腔热忱服务,就能获得生生不息的能量。今天本报推出主题讨论第二篇“农村基层历练,我们学会了什么”,敬请关注。
小坑5年,
让我学会了尊重群众
讲述人:章文琼(原浙江省永嘉县巽宅镇小坑村主任)
担任村官前,我已在上海工作了一段时间。上任之初,我就为村里制定了村庄整治和发展规划,而且自己拿出一部分积蓄,想尽快改变家乡的面貌。我以为村里要美化亮化,公厕、路灯应是建设重点,因为露天茅坑最让人无法忍受。于是,我在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提出,村里急需办的头等大事是建公厕,结果遭到大部分村民的反对。
想为村民办好事为何还遭到村民的反对?细细了解,发现村民的想法和我不一样,他们觉得村里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自来水,是“里子”,而不是“面子”。原来,多年来村民们吃的水都是田埂积水,极不卫生,挑水要跑很远的山路。“过日子吃好饭喝好水最要紧。”于是,我改变了原先的主张,在随后几个月里,跑遍了小坑村5000多亩山林勘测水源,并在山上建起几个蓄水池,将纯净的山泉积聚起来引进各家各户。通水的当天,村里热闹得跟过节似的,老人们甚至拉着我的手说:“这辈子头一回吃上这么甜的水啊!”当时,我心里的快乐真的无法用语言表达。
我在小坑村呆了5年,这件事我印象非常深刻。尽管我现在已经离开了村官岗位,但从此我学会了如何尊重群众,即使给群众办好事,也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每做一件事,都必须先去了解群众,知道他们心里如何想,听听他们的意见,这道程序千万不能越过去。只有尊重群众的意愿,从群众愿望出发,才能把好事办好。
理解群众,
已成我工作的一种习惯
讲述人:黄祖兵(原江西省铜鼓县永宁镇江头村书记助理)
进了村,我就处处留心,寻找带领群众致富的机会。有次偶然买菜,我发现铜鼓的菜价比周边县市都要高,有的甚至高出一倍多。经过调查,原来是铜鼓交通不便,蔬菜运输成本较高;还有铜鼓大部分农户种的是水稻,蔬菜本身就不多。于是,我萌生了在村里发展蔬菜种植的想法。我兴奋地走进村民家中,动员大伙种植蔬菜,并告诉他们肯定有利可图。但一圈跑下来,应者寥寥。
开始,我有些不理解,明明是一条好的致富之道,怎么就没人领情呢?后来同一个老表私下聊天,才知道村民是担心收成不好或卖不掉,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我平心静气地想了想,村民们收入本来就不高,当然不想贸然承担风险。我说的种菜赚钱,也只是理论上的东西,毕竟不敢打保票。底气不足的我,决定先自己干,看看种菜的路子能不能行得通。
我和一个老表共同租了20亩地,第一季种的是新品种杂交苦瓜,谁知技术不过关,大多数瓜苗都被冻死了,基本没收成,亏了好几千块钱。此时,我对村民当初的担心有了切身体会,更加理解他们为何不敢轻易改变种植模式了。第二季,我改变了蔬菜品种,种上芹菜和茄子等,几个月下来,不仅在地头就销售一空,而且利润比种水稻每亩高出三四百元。好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主动种植蔬菜的村民越来越多,目前已有70户,种植面积达280亩。许多村民纯收入一年内实现了翻番。
尽管我现在已经不在江头村了,但在江头村当村官期间,这样的事情经历多了,我已形成了一种习惯,就是凡是做事,都会先站到群众的角度去想一想,设法去理解他们,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这样,我就不会埋怨他们为什么不乐意,更不会简单、片面的责怪群众落后。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包括我们制定的政策才会更有针对性,才更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响应。很多时候不是群众觉悟低,而是我们对他们的理解不到位。群众不笨也不傻,你真心为他好,他就投你的赞成票。
要做事情,
先要摸清群众的“急需”
讲述人:徐秋林(江苏省南通市滨海园区三余镇中闸村主任助理)
村官工作伊始,正值村里农忙时节。我在一次走访农户的途中发现,村里2组10多户村民的50多亩地在10多米宽的河对岸。河水不仅很深,而且流得湍急,连接两岸的却是半米左右宽的木板桥,这么一座简易的桥成了村民下田收割、运输庄稼出行的唯一通道。我站在河边,看着村民推着装满油菜籽、蚕豆的单轮车,来回走在这桥上,心里不禁为他们捏了把汗。一位老伯告诉我,他们也知道这桥不安全,但是没法啊,只能将就着走。
听了村民这话,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件事处理好。在征得村委会的支持后,我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到资金、物资支持,将原本半米宽的桥面拓宽到了3米,同时还对简易桥进行了加固,消除了安全隐患。看着村民们安然地往来于桥上时,心里别提多舒坦了。事后,一位老奶奶握着我的手,操着不标准的普通话跟我说:“年轻人,你帮了我们一个大忙啊!”
在村里,修桥这样的事经历多了,使我体会到,面对基层群众的甘苦,能否创造条件帮助解决是衡量一个干部群众观的试金石。群众的忍辱负重不是我们袖手旁观的理由,群众的忍气吞声不是我们颐指气使的本钱,为什么现在许多干部热衷于搞政绩工程?为什么一些形象工程干部自鸣得意,群众却编出顺口溜讽刺挖苦?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急群众所急。村官经历让我和群众贴得最近,由此我也学会了要做事情,如何从群众急需的事情着手,群众心里亮堂着呢,你做的事情是群众最想做的,群众心中那杆秤自然会称出你的份量。
善待群众,
是我永远学不完的一门课
讲述人:杨刚(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镇西路社区书记助理)
来到社区后,为熟悉情况,我走遍了每条街道、每一户居民。在此过程中,我发现由于没有垃圾桶,导致居民垃圾只能随意倾倒,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大家都颇有怨言,迫切希望能有所改观。了解基本情况后,我立即向城建部门汇报了相关情况,争取了多个移动垃圾箱放在社区里,并联系上环卫部门定时清理。我还和群众一道抄起铁锹和簸箕,连续清理了几个垃圾坑,并将周围的塑料袋等垃圾捡起来,集中投放到指定的垃圾池中。经过一番整治,社区的卫生有了较大的改观,群众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有了很大提高,也对我投来赞许的目光:“这位小村官不简单,是个办实事的。”
在村里工作让我发现,其实村民的要求并不高,你只要踏踏实实地为他们办几件实事,哪怕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他们都会在感情上加倍回报你。朴实、善良的群众不允许我们有一点点伤害,作为干部,必须像善待父母一样善待群众,否则不但背离了宗旨,良心上也会受到谴责。因为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他们很多时候要求并不苛刻,只是我们没有去做。善待群众,是我永无毕业时间、永远学不完的一门课。
群众很“善”,
就看我们是不是“真”
讲述人:陈邵霏(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太白镇鑫龙村党总支书记)
刚当选村书记不到一个月,一天早上我一如往常在办公室接待村民。先是三三两两,渐渐地人多了,都是反映土地被征后没有收入来源,要求村里帮忙安排就业的事。最初觉得自己很有耐心,很会倾听,暗自佩服自己真的很适合做基层工作!会议室里村民的抱怨、诉苦甚至吵闹,我没有觉得嘈杂。倒是村里的苏大姐对大家说“这么吵怎么让邵霏给大家解决问题啊!”我忙说:“没事没事,大家慢慢说,我记着呢。”听了这话,村民渐渐地都安静了下来,于是他们开始一家一家地跟我反映着情况。
最后我安慰大家说:“我理解大伙儿没工作的心情,不要着急,村里正在积极想办法,相信一定会有个好结果的。”这时一个声音突然传来:“你能理解个什么,你又不像我们没工作,你又不用养家糊口。”不知道是工作的压力一直在心里憋着,还是村民的就业渠道还没有落实,听到这句话我心里所有的委屈都爆发了,一个人突然起身站到会议室的窗户边哭了起来。村民南大姐发现我掉豆豆了,悄悄走过来递给我一张纸巾,转身对周围的村民说:“我了解她,她不会不管我们的,我们要相信她。”村民们纷纷上来安慰我,那个冲我发火的村民也过来跟我道歉。如今经过多方的努力,太白中学安排了失地村民进入该校做后勤环卫工作,我心头的一块石头落地了。
苏大姐为我“打抱不平”,南大姐给我递纸巾,那个场景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很温暖、很感动。在村经历让我学到了一条真理:任何时候都不要以为群众发几句牢骚,顶撞你一下就是“刁民”,要知道,善良永远是他们的群体特征。只要你对群众动了真情,就不可能一直被误解,就会得到群众的配合和支持,这是做群众工作最基本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