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连续三期推出“大学生村官生涯回顾主题讨论”,通过“村官讲述 评论”的组合形式,从多个角度呈现了大学生村官工作开展5年来的收获。而这些收获不仅是大学生村官个人终身受用的财富,更是作为后备干部必须具备的履职素养。大学生村官们发自肺腑的真情讲述,本报评论员理性的思辨,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共鸣,并受到了中组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充分肯定。
浙江省委组织部人才办副主任张滨表示,作为具体从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人,这组报道,让我们做这项工作的人很欣慰。报道配发的评论,提高了我们对大学生村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们所做的这项工作不仅仅是个具体的事务,更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为党的事业输送后备人才的战略举措,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和责任。同时,报道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完善政策和制度,让大学生村官更快地适应农村、更快地学到东西、更好地发挥作用。此外,报道通过村官之口,传递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有利于决策层统筹考虑,如何通过制度安排,综合利用政策、资金、环境、资源等要素,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山西省委组织部副处长于鹏飞说,虽然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2008年就在全国得到普及,但一些地方和个别基层干部,特别是有些大学生村官对中央开展这项工作的意义存在一个模糊的认识。基层干部的“过渡思想”、大学生村官的“跳板意识”都困扰着这项工作的开展。这组报道旗帜鲜明、观点明确,有事实有道理,有利于澄清基层的一些认识误区。本次讨论主题集中在群众观上,现实意义很强。从十几位大学生村官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完成了从尊重群众到善待群众的思想跃升,这不仅是大学生村官的收获,也是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安徽日报》农村版记者张玉芳说,七月,是大学生村官队伍迎新送旧的时候,在这个关节点上,《大学生村官报》经过精心策划,连续推出三期大学生村官生涯回顾主题大讨论,时机恰当,引人瞩目。虽是主题大讨论,但三期报道没有空话套话,而是请15名村官讲述自己的真实经历,寓理于事,以情说事,读来酣畅淋漓,感染力强。主题讨论连续配发三篇评论,与村官之实践交相呼应,立意高远,针对性强,分析透彻,发人深省。这组报道既是对前行村官的一次回望,又是对后继者的鞭策。而一个个村官鲜活的工作实践,集中反映了中央实施大学生村官战略的深远意义和初步成效,真实客观可信。无论从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还是从帮助大学生村官成长角度而言,都是一次很成功的新闻策划。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关山村主任助理杨思宇说,通过对这三期主题大讨论和对所配发评论的学习,我更加明确了作为大学生村官的自我定位和人生方向。报道所刊登的全国各地优秀大学生村官讲述的事迹,令我受到了很大触动。在基层摸爬滚打的这几年,如果不和人民群众朝夕相处,不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不和群众结下深情厚谊,便不可能体会得这么真挚和深刻。这三期的主题讨论和评论文章,不仅让我懂得了理解群众、尊重群众、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的朴素群众观,更让我明白了组织上将我们大学生村官安排在农村基层锻炼的决策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