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各地动态> 正文
“村里多一个大学生就了不得”
2012-09-07 12:00:00

  “一个学生娃,到村里能干啥?”最初,农民群众心底的一个个问号,如今已变成由衷的感叹号。

  下基层,接地气,虚心拜人民群众为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大舞台上,大学生村官们褪掉了书生气,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受累,演绎起全新的角色:民情收集员、远教信息员、村务服务员、政策宣传员、农技推广员、法律协调员……如同一个个活力因子,他们改变着自己,也改变着古老的乡村。

  他们夯实基层组织,勇当“创先争优”践行人。基层管理工作相当琐碎,但事关发展、民生和稳定。浙江省普陀区大学生村官袁晓女,带领新街社区党委探索建立了“四议两公开”的议事程序,即碰到重大公共事务问题,经由网格党小组提议、网格团队商议、居民监督委员会审议,最后由居民代表大会决议,并将决议公开,落实结果公开。这一工作新机制,居委会领导都说“好”;江苏徐州市铜山区56名大学生村官,为本村开通了“村务微博”,不仅把村里的政务、财务“晒”到网上,供村民监督,同时还把村里每天发生的大事、小事通过微博及时告诉大家,听取外出务工者的建议,大大提升了村务管理水平;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永平村书记助理张学凤,积极参与各种矛盾纠纷调解,甚至说服多年的“冤家村”握手言和,化解了怨气,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许多村民说:“大学生村官读书多,明白事理,办事公道,值得相信。”

  他们努力为民分忧,争当服务群众贴心人。重庆彭水县汉葭镇镇南村大学生村官周晓琳,揣着民情日志本,每天在乡间小路上走七八个小时,访贫问苦,全村500多户人家的家事民情,全部记在那本厚厚的日记里,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她,被全村群众认作了“贴心闺女”;清华大学法学硕士魏华伟,顶住家人、同学不理解的压力,主动到艾滋病重灾村——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当大学生村官。他和村民一起种木耳、建大棚,3年多时间使这个受人歧视的落后村走上了致富路,被村民当成“俺们文楼的主心骨”;湖北英山县大学生村官高金磊,几年来一直吃住在养猪场,教乡亲们养猪,教乡亲们电脑,离开百丈河村时,乡亲们一路放鞭炮欢送他。

  他们充分发挥专长,争当创业致富带头人。江西大学生村官危冬发,舍弃十几万的年薪,带着自己的专利技术回到省定贫困村——南城蔡王殿村,办起了明胶生产企业。昔日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年产1000吨、销售收入近3000万的明胶专业生产基地;江苏大学生村官张秋香,东拼西凑建起了蔬菜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不料一场大雨将大棚全部打坏,损失30多万元。但她咬牙坚持下来,现在的她带领群众发展蔬菜大棚3000多亩,带动全村和周边1000多农户从事蔬菜生产,人均增收3000多元;北京大学生村官胡建党,为了种出高附加值的“印字西瓜”,第一次试验500个,因为技术不过关失败了。第二次试验300个,因为天气太冷没搞成,第三次才取得成功。村民们佩服地竖起大拇指:大学生村官有知识,真的不一样!

  他们积极倡导文明,争当科技文化播种人。新疆大学生村官娜仁图亚,刚入村就遇到村民种植的大蒜滞销,她通过微博发布销售消息,很快找到买家,乡亲们第一次见识了现代科技的力量;广西大学生村官郭炜靖,创办了国内首个村级网络祭奠平台。今年的清明节,不少外出打工的克安村青年通过这个平台,给逝去的亲人遥寄哀思。从不知网为何物,到利用网络为亲人献花植树写悼词,郭炜靖没有想到,自己的小小努力,竟会给乡村带来如此大的改变和影响;青壮年外出打工,村里显得冷冷清清,重庆荣昌县清河村大学生村官谢文鑫,自己购材料布线路,开通了村里广播,每天定期播放音乐、宣传相关政策,小村庄再次焕发生气。得知谢文鑫任职期满的消息后,村里的大妈们一个个急切找到她:“谢书记,你不要走!”

  “你不要走”,一声挽留,万般深情。这一镜头只是20多万大学生村官“干得好”的一个缩影。“城里少一个大学生没什么,村里多一个大学生就了不得”。群众朴实的语言印证了大学生村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成果留在农民家”的群体形象,他们的点滴努力已清晰地烙在了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上。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