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专题 > 乡村振兴 村官践行 > 乡村文化振兴> 正文
刘刚:唤醒家风文化 照亮乡村人心
2018-07-06 12:21:00

刘刚介绍永宁社区移风易俗广场建设情况。 倪怀成摄

 

  走进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永宁社区,温情和善的家庭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社区门厅里,150多幅村民的全家福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无论是其乐融融的三口之家,还是老少团聚的四世同堂,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祥和幸福的笑容;挨着门厅的第一个房间,就是家风微展示厅,展厅不大,但内容丰富,最显眼的是用中国结串联起的好丈夫、好妻子、好母亲、好媳妇图片展;新建不久的社区家风主题广场上,20户居民的家风家训故事,与社区历史上的名人志士介绍一道,被做成精美的展板同时陈列……

  “这里家风宣传的氛围真浓啊!”听记者道出对永宁社区的第一印象,社区党总支书记、大学生村官刘刚憨厚而开心地一笑——家风建设,正是他最近两年打造文明社区的重要突破口。

  杂物间变身“家风微展示厅”

  2016年,永宁社区开展了家风格言收集活动,让全体党员和群众亮出自家的家规家训。

  没想到,这次活动让到永宁社区任职不久的刘刚“挖”到了宝贝。他发现了许多看着平凡但温暖人心的家风故事,如奉行“对人要真诚,善心不能变”的刘仕标,在社区以普通干部身份服务30年从无怨言;会木工、水电多项手艺的能人周金毅,乐于帮助邻里,从不收取修理费用;崇礼敦孝的郜加琴,细心照料常年卧床不起的奶奶,直到奶奶100岁仙逝……

  “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诚实守信、孝老爱幼等,这些好家风,是社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白白浪费,应该弘扬光大。”刘刚和社区两委干部商议,决定深入挖掘并大力宣传社区的家风故事,带动整个社区形成向善向好的风气。

  家风无形,但家风建设需要看得见的阵地。

  首先被刘刚看中的,是社区门厅边上的一个小仓库。这个房间只有10多平方米,里面堆放的全是杂物。经过刘刚的腾挪改造,杂物间变身为“家风微展示厅”。社区干群梳理出的美好家庭图片,被放大挂到了墙上,一些关于家风的名人警句,也在展示内容中。“这个微展厅离大门近,平时老百姓来社区办事,我们都会招呼他们进去看看。”一个社区干部告诉记者。

  刘刚并不满足于室内展示。不久,占地500平米的“永宁社区家风主题广场”在浦合公路边建成亮相。媒体报道称,这是南京市首家由社区精心打造的家风主题广场。广场陈列由“永宁志士长廊”“晒家风品家训”“党员承诺墙”等五个部分。在“晒家风品家训”版块中,20块展板记录了永宁社区20个居民的家规家训故事。“有德才有福,有爱才有家”、“诚实守信,开明勤俭”……刘刚指着朴实素雅的展板说,“展板不大,但展板上的故事就像一只只小小的荧火虫,点亮了人们对传统美德的向往与追求。”

  家风的形成与一个地区的民风息息相关。刘刚手头正做的事情是开建1500平米的“永宁移风易俗广场”。这次,他是花了大代价的。因为广场所在的地址,原是一个臭水塘,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刘刚下决心将文化阵地建设与民心工程结合起来。记者在现场看到,广场一期刚刚完工,宣传长廊已布置完毕。宣传栏里,大多是宣传移风易俗的漫画、农民画等。刘刚说:“农村是人情社会,厚葬薄养、铺张攀比、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风气一直存在。我们倡导孝老爱亲、邻里和谐、勤俭办事,就是防止不良习气蔓延,污染乡风。”

  好人成了居民心中的明星

  “家风建设是个慢工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才能走得越来越远。”刘刚了解文化工作的特性。他和社区干部没有止步于阵地建设,而是有节奏地推出一个又一个弘扬家风活动:

  ——评比最美家庭、书香家庭。参选家庭报名登记后,发动社区居民投票,评出最美家庭14户、书香家庭10户。社区对最美家庭、书香家庭进行大力表彰。整个活动人人皆知,家家参与。

  ——拍摄家风宣传片。社区请来专业公司,拍摄了《承藉世德 传衍家风》微电影,影片没有专业演员、没有化妆、没有布景,但居民们却看得津津有味,因为主角全是他们身边的好人,如开办自行车修理部、多行善事的刘友江、十年如一日照顾中风老伴的好丈夫何国恩等。

  ——制作口袋书《家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书中汇编了社区的历史沿革、乡村建设、美丽家庭等材料,把社区的历史、文化和家风建设相结合,让群众了解社区的过去与现状,从而满怀信心地奔赴未来。全社区1481个家庭,每家都领取了这份特殊的“精神福利”。

  ……

  推上舞台,拍进镜头,写进图书,社区用多种形式让美丽家庭家喻户晓。“我们的家风宣传,不追求高大上,而是用居民看得见的人和事作导引,这样居民才觉得可信可亲可学。我们希望优良的家风能在社区生根开花,并成为社区的特色文化品牌。”刘刚解释说。

  随着家风建设的持续发力,永宁社区的好人好家风正走出社区,像刘刚希望的那样,成为社区的一张特色名片。最典型的就是修自行车的刘友江。刘友江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担任过乡长,为当地群众办的好事、实事举不胜举。刘友江遵循父亲的教诲,20多年来一直经营着不起眼的自行车修理部。2002年,妻子因病去世,刘友江独自一人艰难地撑起一个家。尽管生活拮据,但他依然践行自己多年前许下的承诺: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修车、免费提供打气服务。他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做善事不言小,品性要放在第一位。如今,刘友江的自行车修理部已成为永宁社区的一道风景,被多家电视台报道过。

  过去社区头疼的事,现在好办多了

  “家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

  面对记者的发问,刘刚略加思考说:“家风建设比不得产业发展,不能简单用数字来说明,文化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

  但微妙的变化已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刘刚看在眼里。他说,“至少两个方面跟以前不一样了。”一是乡风文明了。以前,居民之间矛盾纠纷多,曾经村主任办公室的门都被吵架的居民踢坏了。现在,邻里关系和谐了,拍桌子摔板凳吵架的人少了;二是干群关系融洽了。以前社区干部遇上控违拆违、大联勤、秸杆禁烧等工作,特别头疼,因为居民们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从开展家风建设以来,一批社区干部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到居民家中采集拍摄家风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干部群众建立了良好的沟通联系。如今,居民与社区干部能够互相理解,共同维护控违成果。

  “我们努力的目标就是,以良好的家风带动形成淳朴的民风、文明的乡风,让居民在乡村找到心灵的归属。”刘刚说,他会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做下去。对于未来,他至少有两个行动计划:一是培养文化带头人。鼓励乡村文艺人才,如歌唱得好的,舞跳得好的,棋下得好的,领头组织活动,吸引窝在家里的居民们,多参与健康的文体活动,愉悦身心;二是建立爱家园志愿者服务队。吸引党员、干部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志愿服务,重点关爱空巢老人、流动儿童、残疾人等,打造可复制的家风品牌。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张粉琴 倪怀成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