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干部报网 > 专题 > 乡村振兴 村官践行 > 乡村产业振兴> 正文
温东升:把省农科院的示范基地“拉”进村里
2018-05-30 15:25:00

  207省道以西,距阳泉市20公里处,便是山西省阳泉市郊区河底镇河南村。河南村耕地面积381亩,林地面积50余亩,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116人,贫困户占比40%以上,是一个典型的无资源、无产业、缺地少水的纯农业村。2016年,毕业于长治学院的大学生村官温东升,在这里开始了青春的旅程。

  上任伊始,温东升每天入户走访,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河南村以农业为主,且基础薄弱,生产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村里的青年人多数外出务工,导致部分土地抛荒,杂草丛生。没有主导产业,是制约村民收入稳定提高的瓶颈。

  改变,从村集体经济“破零”开始。温东升向村委会提交了成立养殖合作社的项目策划书,以大学生村官+高校、科研机构+村集体+贫困户的形式创建合作社,尽快调整以玉米为主的种植结构,带动村民发展特色种养项目。2017年3月,温东升牵头成立了“阳泉东升扶贫攻坚养殖专业合作社”,设立了畜牧养殖区、水产养殖区、创新种植区。他先后十几次自费前往临汾、忻州、朔州等地学习种养技术、实地考察新品种。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温东升和黑玉米结了缘。去年3月,温东升在山西农大学习时,农大老师向他们介绍了黑玉米的营养价值及发展前景, “黑玉米其实就是鲜食玉米的一种,也叫水果玉米,和普通玉米相比,具有甜、糯、嫩、香等特点,因富含大量的花青素和多种微量元素,受到人们的喜爱。”农大老师建议温东升,河南村可以引进杂交黑玉米,朝着种植养生品种方向发展。

  听说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在忻州有个黑玉米种植实验基地,温东升返程途中,特地赶到忻州考察。恰好,玉米研究所所长也在现场,他被温东升一心带民致富的精神所打动,提出了免费提供种子、技术等支持措施,增强了温东升的信心和决心。温东升以合作社的名义和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签订了一份产学研合作协议,河南村成为该研究所在阳泉的一个黑玉米种植示范基地。

  方向有了,接下来就是怎么干了。村书记王胜利特别支持温东升的种植计划,从自家地里划出2亩地作为实验基地,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人工授粉,人工除草,不施化肥。温东升时常在玉米地里一呆就是一天,一株一株地给玉米进行授粉。经过几个月的辛勤耕耘,黑玉米喜获丰收。玉米研究所在其他实验基地每株只结1穗玉米,而温东升种出的玉米每株结3个穗,且品相好,完全符合实验要求。“2亩地结了6000穗,我们通过微商和朋友圈销售了一部分,每穗卖到5元钱。其他的送给村民和朋友品尝了。算下来,种植黑玉米每亩可净赚5000元,是普通玉米的十几倍。”温东升开心地说。

  温东升的热情,感染了村里的老百姓。用他们的话说,“这城里娃这么卖力地给咱跑项目,给咱找活干,惦记咱吃穿,咱咋还能坐家里等人给咱送钱吗?”纷纷表示,来年跟着温东升一起种植黑玉米,改变老样子,创造新生活。

  河南村村集体也以入股的方式参与合作社建设,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东升扶贫攻坚养殖专业合作社日益发展壮大,实现了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截止2017年底,带动全村39户贫困户86人实现产业脱贫,合作社先后荣获省级“黑玉米示范种植基地”、“阳泉市百企帮百村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今年5月,温东升被授予2017年度山西省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摘掉贫困村帽子的河南村,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实现村民持续增收,是摆在村两委面前的一道课题。“下一步,我们将以合作社为平台,不断加强对村民的技术培训,继续在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种植效益上下功夫。”温东升说。

  温东升最近正忙着为建设家庭可视化农场做准备。他告诉记者,今年村里有很多打算,除了种植50多亩特色玉米外,村集体还将流转150亩土地,用于发展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以每块36平方米对外出租,承租人每年支付500元租金,节假日可以来体验农场生活,地里的收成免费送货上门。村里聘用贫困户在农场打工,确保他们有稳定的收入。目前,合作社开办的特色农家乐基础设施已经完工,就等开业了。

  “河南村交通便利,距离市区近,发展特色玉米种植、家庭可视化农场市场潜力很大。”温东升说,市民不但可以体验农场生活,还可以通过微信上的小程序看到农场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等一系列无公害耕作过程,有效解决了农产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市民吃得安心、放心。

  “如今,大数据技术应用如火如荼,但相比其他行业,农业大数据的发展进程较为缓慢。若要实现乡村振兴,农业企业亟需告别落后的生产管理方式,将互联网+引入到农业产业中,借助新科技、新技术,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温东升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领村民一步一步迈向小康。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通讯员徐永峰 记者丁青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