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于:乡村行走 越走越爽
2021-06-04 09:5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杨洪于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杨洪于(左)在村民家走访

  近日,我在书房查找资料时,一张“失踪”很久的贫困证明突然冒了出来。

  时光回到2017年,我从青岛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尽管有多家大企业抛出“橄榄枝”,但我还是来到一家民企担任研发设计师。原因是,我出生在一个贫困农家,大学学费都是靠国家助学贷款,而这家民企所给的待遇较高。

  在企业受训3个多月后,一个改变我人生命运的机遇来了——山东省委组织部公开招考选调大学生村官,考上的会被安排到省级贫困村参与脱贫攻坚。去基层扶贫,虽然钱少事多又辛苦,但对我来说,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当时满脑子都是去基层,没还清的贷款、爱情等等,什么都可以让步!”最终,我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走上了莒县峤山镇牛庄一村村干部岗位。

  问题来了:去基层,意味着对企业违约。企业人事专员和我谈违约赔偿一事时,得知我要去的是偏远的贫困乡村,很支持,“企业少一个大学生没什么,乡村多一个大学生了不得!”企业老总还帮我出主意:“如果学校能出具一份贫困生证明,我们就免去你的违约金!”

  3000元违约金,对当时的我来说不是一笔小钱。开证明的过程也很顺利,我向母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说明情况后,老师很爽快地开具了证明。拿到证明,企业很爽快地和我解除了协议,老总对我说,“在基层好好干,别让大家失望!”带着这份温情脉脉的爱,我像一只飞鸟,在田野里找到了安放心灵的“归巢”。

  峤山镇是省级扶贫重点乡镇,牛庄一村是省级扶贫重点村。当时,全村214户、619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7户、188人,耕地面积仅有180亩。到村后,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一眼望得见井底”的穷村,靠啥脱贫致富呢?

  村庄要发展,除了要借助各种外力外,关键要孵化自己的“拳头产业”。莒县早在春秋时期就是莒国都城所在地,历史悠久。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发掘乡土文化上,从2018年起,带着相机和笔,利用节假日走遍了莒县所有的村。一棵棵古树,一条条老街,一栋栋石房,一场场地方戏,一个个老手艺人……穆家沟村民赵世霞擅长制作砚台,我配合旅游部门,将“赵世霞制砚技艺”申报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莒县过门笺、泥叫虎、锔瓷……通过我的行走,一批古老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被记录,文物古迹背后的文化意义和旅游价值被发掘出来。

  有人说,在乡村行走是枯燥的、乏味的、辛苦的。可我却越走越爽。扎实的行走,能形成不少解题思路,走出很多机遇。

  3年多来,我累计走访500多个村、20多家企业。围绕乡村产业振兴,撰写了《沉睡的农业品牌该醒了》等6篇调研报告。剖析本地脱贫路径的5篇稿件被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我还发挥自身优势,牵头组建了“红色村官志愿者”团队,组织举办了“莒州村官周末沙龙”,募集善款用于走访慰问贫困户和空巢老人。

  作为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一路走来,被很多人呵护过、帮助过。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很幸福。我有充分的理由用自己的热情和能力去回报他们,呵护、帮助更多的乡亲们。

  基层的时光充实而温暖,我在未来的征程上,也必将勇毅而执着。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