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专题 > 乡镇党委书记帮带手记> 正文
逼一逼,很快就能上手了
2017-05-10 16:14:00

  2013年8月,大学生村官董军强分配到清水县王河镇李沟村,刚参加工作的他戴个眼镜,穿件白衬衫,看上去文质彬彬,显得比较腼腆。通过交谈,我了解到他是个“乡里娃”,一心想帮助他尽快转变角色、提升工作能力,成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

 

  带着村官一道解难事

  2013年9月的一天,太阳依旧炙烤着大地。经历了6.19洪涝灾害后的王河乡,处于紧张的灾后重建中。为了让受灾群众在越冬之前搬进新房,乡村干部走村入户、排摸实情、帮建新房,忙得不可开交。说来也巧,由于人事变动,李沟村包片领导和驻村干部调任其他岗位,李沟村的工作全部落在了小董一个人身上。

  老李是李沟村的一户受灾户,在洪涝灾害中房屋出现严重裂缝,全家五口人挤在三十多平米的房子里。乡村干部多次动员他实施危房改造,可老李比较迷信,以东面不能动土为由,不愿改造危房。看到小董着急的样子,我告诉他,无论遇到什么难题,理清思路、找准症结是关键。随后,我带他到老李家中,经过一番交流,了解到老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危房改造补助款只够买材料,人工费根本拿不出钱来,建房遇到硬性困难。对于东面不能动土的说法,我当时建议可以把新房子建在北面,因为北面采光好。对于人工费用,我让村书记动员村里的建筑工人先帮老李建好房子,工钱先欠着,然后由老李帮工还上,难题迎刃而解。

  结合这件事,我和小董聊了很多。“开展农村工作不光要坚持原则,还要有灵活性。”小董听后若有所悟,在之后的工作中确实有了很多改变。

 

  点拨村官发展农村电商

  发展产业是精准扶贫的首选途径,王河镇优质核桃园面积达3万亩,更是全县闻名的马铃薯之乡,老百姓嘴边常说两句话,“人均两亩园,收入过万元”“金蛋蛋银蛋蛋,不如王河的土蛋蛋”。李沟村贫困户多,基础条件差,农产品销售难,望着李沟村的千亩核桃园,看着核桃树下茁壮成长的马铃薯,我问小董:“每年核桃和马铃薯收获以后群众销售情况怎么样?”他答道:“马铃薯一斤五毛钱,核桃一斤10元钱,卖不出去的问题很严重。”我说:“什么地方买得好一点?”他回答:“定西的马铃薯,陇南的核桃卖得都很好。”我又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答道:“网上看到的。”突然,小董眼前一亮,大声说:“对了,我们可以开一个农产品销售网店啊!”我高兴地对他点点头。

  在清水县委组织部的帮助支持下,小董在李沟村率先创办了第一家大学生村官电子商务服务网点,专门帮助群众销售核桃、马铃薯和土鸡蛋等农特产品,并为村内村外群众代办话费充值、代购火车票等业务,网店效益越来越好,在全县率先走出了一条“产业+电商”的扶贫新路子。

 

  安排村官挑起重担

  2014年,正是户户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关键时期,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的村干部对此不太懂行,村民们很着急。我有意识地把王河镇的安装工作交给小董来做,外表憨厚骨子里倔强好胜的他当即接下了任务。当时正值炎热的夏季,小董天天在农户的房前屋顶上忙碌着,一个月下来,皮肤晒得黝黑。村民们都看在眼里,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干事还得年轻人,你看他动作多麻利,调试速度还快。”在为农户安装设备的过程中,小董和村民的关系更亲密了,感情也更深厚了。

  后来,在户户通广播电视设备安装工作验收中,王河镇户户通安装率位居全县前三名。我对小董说,“农村工作虽然苦一些,累一些,但能锻炼人,更能考验人。相信今天的磨练对你以后的成长会有帮助。”

  在帮带村官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作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最重要的是点燃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帮助他们找到解决基层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他们在基层一线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让“学生娃”成为基层的“实干家”。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甘肃省清水县王河乡党委书记 毛继国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