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专题 > 扶贫 > 扶贫日记> 正文
那些让我感动的瞬间
2017-11-22 16:43:00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大概是这一年来耳濡目染的话语。

  去年9月份以来,第一次接触基层,走近农户,也曾迷茫,也曾惶恐,迷茫是怕初出茅庐的自己没有工作思路,找不到工作方法,惶恐是怕由于自己的错误思路,在工作中犯下错误,然而将近一年的基层锻炼,在脱贫攻坚中滚摸爬打,受过委屈,流过汗水,也收获知识。人总是在经历一些困难和一些感动之后才能丰富自己的阅历。

  时至今日,下乡入户的次数已经很多,然而,我却在今天流下了泪水,人都是有感情的,总是能触景生情。苏秀元是吉拉萨村民小组的一个村民。70多岁的老人家,一个人守着年久的老房子,一个人种着一片地,养着一群鸡,还有一头猪,去苏秀元老人家已经是第四次了,每一次从她家回来的路上,自己总会不自觉的流下眼泪,“老吾老及人之老”。仿佛自己无比的想念家里的爷爷奶奶。今天我又去苏秀元老人家了,仿佛时间还定格在上一次去她家的时刻,唯一变化的是,这次家中多了一只黑色的小狗。老人在院子里撕包谷,脚边躺着小狗懒洋洋的沐浴着阳光。

  鉴定完老人家的房子,一直迟疑说不出口的话,我终于鼓足勇气说出来,我问她“奶奶,怎么会你一个人住在这里,儿女呢?”她告诉我,家里的孩子们都成家了,这里原本是小儿子的家,不料,几年前儿子得了重病,离他而去。老人呢眼里饱含着泪水,我知道那是她对儿子深深的思念。她说‘儿子死后,儿媳妇就改嫁了,我还有一个孙子,我要在这里等我的孙子,所以我哪里都不去,我要自己住在这里,万一哪天我孙子回来了他找不着我’。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人在她的房子里等着她的孙子和守着他已故儿子的家。

  听了她的阐述,我思绪万千,总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亲情感人肺腑。然而另一天,当我和我的战友们来到陈志山户的时候,我的心深深的震撼了。泥泞的小路,路的尽头是一间破旧的小木屋,一家四口就挤在这个狭小的房间里,40多岁的户主陈志山常年患有大病,一家人的生活全部靠瘦小的妻子,两个小孩,大儿子已经读大学了,小女儿读小学。就这样,妻子用弱小的身体撑起一个家,泥泞的院落,家里没有什么家具,却被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热情的招呼我们进家门。懂事的小女孩给我们泡茶,热情的喊着“叔叔,阿姨好”。我好像深深的被这个家庭吸引了,我有着感动,我感动于一个家庭如此清贫的人家,能够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把小孩的教育摆在第一位、我感动于,妻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丈夫几十年来,不离不弃的爱、我感动于,一个平凡的家庭,并没有因为贫穷而让孩子辍学回家,这是一种伟大的举措。

  我也有着欣慰,来到陈志山家里的时候,我们一起拉拉家常。我们问到妻子,怎么来维持日常生活的时候,妻子说“平常农闲的时候我就在附近打打临工,补贴家用,自己再养几头猪。我家的地比较少,核桃也少,所以我就经常在村子里打打工,帮这家摘玉米,帮那家捡核桃”。我欣慰于,虽然家庭贫穷,但是他们一家人没有放弃生活,懂得自立自强。没有等了国家的救济,而是靠自己的双手来生活。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想象着一个画面,就是他瘦弱的妻子在大山里背着大背大背的核桃和玉米。我敬佩着这个妇女。

  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上大学的儿子,看得出来,儿子是小两口的骄傲。这时,沉默了好一会的陈志山开口对我们说,“因为我这个病,我欠了儿子太多,因为我的病,儿子承担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烦恼和压力。懂事的儿子,因为要回家帮忙他妈妈,差点自己辍学回家”。听了别人的故事,却让自己依然很难过,陈志山双眼湿润的说“我很庆幸有这么一个儿子”。出门之前,跟小男孩聊了一会,他告诉我,在学校里,他参加了“勤工俭学”,这样就可以减轻母亲的负担。出了门,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泪水。

  感情是人与人,人与事物的桥梁纽带。是否带着感情,取决于干部党员对困难群众的根本态度,取决于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在扶贫过程中投入感情的多少、深浅、高度,都直接影响着扶贫的力度,下“绣花的功夫”心之所到,情之所在,力之所及,才能让扶贫政策,落地生根。(作者为云南大理密古村大学生村官)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张晓凤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