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专题 > 扶贫 > 要闻> 正文
黑龙江宁安市村官刘录:开启“零成本创业”模式
2017-07-18 15:06:00

图为刘录向贫困户宣传绿色种植

 

 

  “每天凌晨3点左右采摘的果蔬水分大,吃起来口感最好。采摘后立即将果蔬放入地窖,类似于冰箱保鲜,最长12小时口感都不会变。”电话那头,黑龙江省宁安市卧龙朝鲜族乡卧龙村主任助理、大学生村官刘录向记者娓娓道来。

  刘录所说的,并不是自家的食物保存经验,而是她的“生意经”。这一原本只是村民在劳动中发现的小窍门,成为刘录用心总结后形成的一套果蔬采摘标准之一,被严格地执行。经过她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很多城里人被这种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圈粉”,每天,来自卧龙村的新鲜蔬果、家禽蛋类等源源不断地流向市民的餐桌。

  刘录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化学系,2012年8月起在卧龙村工作至今。卧龙村以汉族、朝鲜族和满族居民为主,全村共有人口3435人,1000余户,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玉米和水稻。

  “我大学学的是化学专业,自从当了村官,我就经常到田里转转,发现农村滥用化肥农药的情况比较严重。”刘录利用自身专长,经常为村民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农药和化肥。一开始,村民不信任这个文弱的小姑娘,甚至有人当面怼她:“我种了一辈子地,难道还不如你这个城里的女娃娃?”

  2016年5月7日,刘录在中组部、农业部主办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班”上,提交了思考已久的“为您定制餐桌上的饮食安全”课题成果,得到农业专家和各地大学生村官的广泛认可,大大提升了她的信心。培训结束后,她将这一成果向村民大力宣传,鼓励村民扩大绿色种植规模。

  “对于村民来说,说得再好听也没用,只有让他们尝到绿色种植的甜头,才会主动去改变。”刘录感慨地说。卧龙村很多村民家中挖有地窖,主要用于冬季储菜,像白菜、土豆、腌制的酸菜等等,夏天基本闲置着。她怀揣着温度计,到各家的地窖去实测温度湿度,最后精选出十口最合适的地窖,用于存储村里采摘下来的无公害蔬果和其他绿色农产品,并组建了农家绿色农产品销售群,利用自己微信朋友多、人脉广的优势,为销售农产品牵线搭桥。

  “我利用微信向顾客全方位展示绿色果蔬生长采摘过程。严格规定农户采摘时间,保证新鲜直达。因为送货及时、品质优良,在朋友圈里慢慢积攒了口碑,有了一大批忠实客户。”2016年,刘录通过微信营销,使村民增收2万多元。刘录戏称这是“零成本创业”。

  村里的贫困户岳兴河今年40岁,因腿部严重骨折失去劳动能力,家中还有70多岁年迈的父母,16亩口粮田是他家主要经济来源,年收入只有8000余元。他家中房前屋后的菜园子有近200平方米,到了夏季每天能采摘十来斤蔬果。以前,他家将吃不掉的菜腌制起来,或者干脆拿去喂猪。刘录经常去他家指导绿色种植,提升了蔬果口感和颜值。最多的一天,刘录帮他卖掉15斤蔬菜,个把月就增加了数百元的收入。岳兴河感激地说:多亏了小刘,让我家的菜园子变剩为宝,每天都有进账!

  刘录发现,每家农户种植的产品几乎相同,今年她组织村民采取“定制生产”和“阶梯种植”。所谓“定制生产”,就是经过商量,每家都要种一样与他人不同的蔬菜,不仅要量,还要重质;“阶梯生产”就是同种作物,也要错时栽种,要有7天左右的间隔期,这样才能延长销售期。接下来,刘录准备将“餐桌上的饮食安全计划”向3个临近乡镇辐射,建立产销联合体,让村民鼓起钱袋子,市民能买到健康食品。

  刘录的家在牡丹江市区,距离卧龙村有70多公里路程,平时每周末才回家一次,有时在村里连续工作一个月也回不了家。每当听到4岁的女儿在电话中哭喊着要妈妈时,她都心生愧疚。2017年3月,刘录因工作突出,荣获宁安市“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许露露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