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往一处使”拿下脱贫攻坚战
“你是我们村的村官,这个事你不管谁管?”
“我都给你解释清楚了。这个信用评星2-5万政府贴息扶贫贷款,要包村干部给你签字,他就相当于是你的保人,他不给你签字,我能有什么办法?”
“那我们这钱就贷不出来啦,反正我是一个农民,我什么都不懂,你们挣工资的,不就是为人民服务吗?我不管,你一定把我这个事给我弄好。”
大家好,我是延家岔村的大学生村官,也走在扶贫路上,可是咋就这么难呢!贫困户说我领工资不干活,包村干部说我多管闲事,我里外不是人,欲哭无泪。就这次的事,贴息扶贫贷款的路走不通了,经过多方打探,我给了这个贫困户两条建议,一是走移民搬迁贷款,二是走普通贷款,政府定额贴息3000元。没有像大家以为的那样,说服包村干部签字,因为一个村35户都申请贷款,一家5万,开了一个口,给谁签、谁不签都是问题,到时候还不上钱,能把包村干部害死。
像这种里外不是人的事我没少干,一有扶贫政策就赶紧到村宣传,深怕本村贫困户慢人一步享受不上政策,有人说我很认真,有人说我多管闲事,但是我们走在扶贫的一线,就要对贫困户负责,对落实到扶贫户的政策负责,扶贫工作开展1年多,想对贫困户、帮扶人和政府说句心里话。
贫困户是脱贫的主力军,为你们加油鼓劲。2016年刚开始,政府出台产业扶贫项目,想种植养殖的贫困户都可以上报,全村54户贫困户报了32户,都说要养鸡、养猪、养羊,中间经过我的几次催促,验收项目的时候只有6户。统计谁要“土豆籽”和“核桃苗”的时候,整村贫困户都报名,明明有些人不种地,你要这些干什么。像这样的事比比皆是,爱贪小便宜,都说扶贫第一扶“思想”,我举双手赞成。人社局准备举行技能培训,我去统计报名,回答到“情愿打麻将,也不愿意去培训,没意思”,可见“扶思想”的重要性。思想是人的骨,一定要多补钙,常补钙,不能松懈。我经常给他们宣称政策,鼓励他们尝试,扶贫政策这么好,只要肯干活,很快就能摘掉贫困户帽子。经过我的动员,就发现了一名敢拼敢做的好同志,赵伟,我们一起成立合作社,吸收了4户贫困户,现在还准备租赁土地种黄芪,我给他当“斥候”,到处打探有用的消息,希望给他更多帮助。人看人,户看户,在赵伟的带动下,有不少贫困户都来我这问政策,准备大干一场,把我高兴的,我希望我的村都是这样上进的老百姓,抛去那点“小心思”,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扶贫措施,赶紧行动起来,做勤劳的人,咱就不等国家的“政策兜底”了,自己就能脱贫。
帮扶人是贫困户的军师,出谋划策全靠你。精准脱贫开始以后,全县所有的领导干部都开始帮扶工作,有条件的单位,给村里修桥铺路,有技术的单位,像畜牧站的免费给养殖户打疫苗,医院的免费给农户义诊,真的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还有些很穷没技术的单位,咋办?只好在贫困户家里多走动,尽力帮忙,哪怕是聊聊天,宣传政策。这些帮扶措施,说实在话,要想让贫困户真正立起来,以后吃穿不愁,还远远不够。从贫困户资料上能看到,扶贫措施大都是政府统一实施的“产业扶贫、移民搬迁、教育扶贫、医疗救助”等项目,有些帮扶人是“被动”帮扶。我有一户贫困户叫延发,移民搬迁政策下来时,他二心不定,我说政策好,帮扶力度大,你真的需要的话,不要错过机会,结果他买了以后,不愿意签合同,给我弄的焦头烂额,来回跑,村长开玩笑说“多管闲事了吧,黏上了”,最后我对照合同书,结合政策,一条条给他解释,终于啃下这块“硬骨头”。我想帮扶人有天然优势,主意多、有眼光、能力好,多一些主动的念头,多为贫困户量身定做、长久有效的措施,帮扶成效肯定会越来越好。
政府是脱贫的后台保障,运筹帷幄、稳中求进。2016年全年,我村接受政策扶持的贫困户共有48户,分别从医疗、低保、教育、产业、住房等获得政府补贴,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让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能放心工作。政府就像这场战役的粮仓、兵器库,出钱、出力、出物,协调来自各方的扶贫项目,一步一步稳中推进扶贫工作。有时候接到扶贫工作通知,资料要的又急又快,我经常打电话给扶贫办的工作人员,不懂的都要向他们问清楚,传达到扶贫户的政策,一定要条理清楚、真实可信,让每一个贫困户都能吃透政策,找到适合自己的措施,上报材料,也要做到不漏掉一人,领导总说你负责的村子,我一百万个放心。记得有一次,要2017年的产业意向协议书,我和村会计在村里签完协议已经下午6点,一路颠簸的到镇政府,整栋大楼只有2楼的扶贫办公室还亮着灯,工作人员贺妮拿着我的表一份一份核对,对完后都到晚上9点,她说我辛苦了,我说她才是真辛苦,我知道她们加班加点的输贫困户系统,输了有一个月。大家都很尽责,为精准扶贫出力,实现这句承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谢谢我们的贫困户、帮扶人和政府工作人员,通过一年的努力,我的延家岔村除了一户五保户,其他都脱贫了,为了保证他们稳定收入,政府继续出台相关惠民政策,帮扶人经常入户了解情况,贫困户们正在摩拳擦掌,日子是越过越红火,2017年7月,我们村就要摘掉贫困帽子,没有一个贫困户,但是我们不会就此止步,只会继续前行,奔向小康之路!(作者: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名州镇延家岔村大学生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