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专题 > “老创客”支招“小鲜肉”> 正文
专家点评:公益有余市场化不足
2015-10-13 17:15:00

  虽然在公司的指导下,农民的种植规范了不少,但是公司本身离现代化公司仍有一些距离,从运作上看,更像一个合作社——公司7个合伙人之间缺乏明确分工,业务开展单一,赢利点不清晰,对政府依赖性强。

  这种尴尬也许是公司与生俱来的,一方面公司的创办人是大学生村官,肩负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的重任;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公司的创始人,必须要靠持续的收益维系企业走向成熟。而目前来看,公司主要的收益来自销售提成,但随着农户个人互联网销售意识的提升,赢利模式随时都有被打破的危险。

  此前,西区河门口街道成立了“社会企业”,即以社区为主体,开办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在辖区内开展保洁、物业等服务,吸纳困难群众就业,盈利反哺社区。大学生村官开设的公司也定位在公益性质,今后可借鉴“社会企业”的模式。不过,公司性质毕竟不是村集体企业,利益如何分配,盈利空间如何把握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另外,队伍不稳定则是村官企业的又一个“隐患”。按照国家最新政策,2014年之前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在当前合同服务期满之后将不再续签,而村官公司的7名大学生村官全部是2014年之前选聘的,有一人今年年底将离开大学生村官岗位。对此,西区组织部人才办主任表示,为离岗大学生村官解决出路问题是西区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主要功能之一,在充分尊重大学生村官的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可以选择继续从事创业项目,“当然,如果不愿意干了,我们也有退出补充机制,引导其他大学生村官参与进来”。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复制本文链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