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清晨的北京街头没有太多喧嚣。对于已经在国家体育总局门前“守了四宿”的张玢(化名)和几个东北同乡而言,内心的躁动却一刻也不曾远离:“我们到这儿是来找巡视组的,寻思着通过中央领导的帮忙,把我们老百姓的事情给解决了。”
自去年5月17日中央巡视工作动员暨培训会议召开以来,中央巡视组陆续进驻全国各地,并通过公布联系电话和信箱的方式向群众广泛征集问题线索,此举也被视为巡视工作透明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与此相伴的是,越来越多的信访者出现在巡视组驻点或被巡视单位门前,“有机会向中央领导当面表达诉求”成了他们“追随”巡视组的最大动力。
网上公开值班电话
“撂下一个电话,就接入下一个”
2013年6月6日,距离中央第四巡视组正式进驻内蒙古自治区刚刚过去两天。
巡视组的到来,让身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的市民杨益(化名)有些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根据网络上公开的联络信息,守在电话前的他不断进行着尝试,试图把他所收集的关于土地开发领域的问题线索通过最直接的途径反映给“中央来的人”。
历经占线、忙音之后,拨往巡视组的值班电话终于在第三天下午接通。事后,他在微博上记录道:“向他们反映问题的电话不断,打通一个真不容易。”
“在三分钟左右的通话时间里,工作人员语气平和。”杨益向北京青年报记者回忆,“电话里,他们说已经将我反映的问题记录下来了,做了初步登记,详细材料让我投递到邮箱。”
随着新一轮巡视的开始,各个巡视点也随之公布了联系电话和信箱。近日,一位巡视组的值班工作人员便向北青报记者坦言,自从值班电话公布以来,“基本上是撂下一个电话,就接入下一个。”
自去年5月17日中央巡视工作动员暨培训会议召开以来,公布巡视组联系电话和信箱,已被视为巡视工作透明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随之而来的“火爆”现象,对于巡视组的工作人员和反映问题的群众而言都已不再陌生。
受理群众来信来访
反映问题人数众多 特警维持秩序
挂下巡视组的电话之后,在微博签名栏里写着“悍卫正义”的杨益心里始终有些“放不下”。往巡视组公布的邮箱寄送了材料之后,他又特地赶到巡视组驻地—位于呼和浩特的新城宾馆。“但是我没有见到中央巡视组的人。”杨益的语气里藏着些许遗憾和对举报材料实际效用的忧虑,“我不知道材料交上去之后管不管用。”
伴随着巡视组联系方式的公开,越来越多的信访者出现在巡视组驻点或被巡视单位门前,“有机会向中央领导当面表达诉求”成了他们“追随”巡视组的最大动力。
据《内蒙古晨报》报道,去年首轮巡视中,在巡视组抵达内蒙古自治区的最初几日,因为反映问题的人数众多,每天早上7点,呼市特警支队和新城区公安分局治安大队的民警就开始在巡视组驻地维持秩序。在接待群众来访的接待室外,特警给前来反映问题的群众递出一张“中央第四巡视组人民来信来访来电登记表”,群众将反映的问题填到表格内,由工作人员转交给巡视组的工作人员,巡视组的工作人员经过鉴别后,将反映问题的群众叫到接待室内了解情况。
偶遇突发性事件
巡视组指示处理“苯超标”事件
除了受理群众的来信来访,在被巡视点的突发事件中让民众看到“监督”的力量,成为巡视工作面临的又一个任务。
依据《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巡视期间,发现被巡视地区、单位存在群众反映强烈、明显违反规定并且能够及时解决的问题,巡视组报经派出它的党组织同意后,应当及时向被巡视党组织或者其主要负责人提出处理意见。
今年4月11日,距离中央第一巡视组进驻甘肃刚满半个月,兰州市发生的自来水苯含量超标事件引发全国舆论关注。
一天之后,兰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中央第一巡视组组长杨松、副组长李宏也对水污染事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有关部门及时准确全面公布相关信息、应急措施,积极透明回应社会关切,避免造成恐慌,并迅速调集周边地区桶装、瓶装纯净水,补充市场供应。同时,环保、卫生等部门要昼夜不停抓紧工作,尽早查明污染原因,消除安全隐患,尽早让市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对此,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表示,“在突发性事件中不排除一些渎职事实,需要加以认定,巡视组所发挥的主要是监督作用,不处理具体事务。”他同时指出,“巡视组的表态让老百姓看到政府处理问题的力度,同时暴露出在日常监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而群众反映的线索和突发事件的发生有没有直接关联,需要在巡视过程中进一步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