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一周热点> 正文
于建嵘乡村挂职记:领导分歧致发展计划暂停
2013-10-08 14:34:00

   

  9月17日下午,于建嵘(右)在安章村纳具组大榕树底下与村民们聊天

   

  参加完集体劳动的于建嵘汗流浃背

   

  于建嵘和纳具组的村民们合影,这张照片似乎就是中国农村当下的缩影。村子里几乎全是留守老人

  于建嵘1962年9月生于湖南衡阳。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已发表和出版过《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片段)、《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等大量著述。

  9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凭借一张“商请函”便踏上了去贵州兴义市挂职村主任助理的路。

  农村问题研究专家挂职村主任助理,这样的举动不但在网上热议不断,在挂职地也遭遇了冷热两重天:对于于教授“抢救布依族村落”的规划,很多村民热情很高,但当地政府任命书迟迟不下达,也让于建嵘的挂职之路有些扑朔迷离。

  昨日下午,记者联系到于建嵘时,他称:由于当地领导之间看法不一,自己的抢救布依族村落的发展计划目前处于暂停状态。

  8月14日上午9时50分,北京南苑机场候机楼,一位身材微胖的中年男子头戴牛仔帽,捧着迷你iPad聚精会神地玩斗地主游戏。

  有细心的候机者发现,这位迷恋斗地主的中年男子竟然是网络名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

  这一天,于建嵘应朋友王鹏之邀,前往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兴义市游览万峰林、马岭河大峡谷。

  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此行,竟然开启了自己的“村主任助理”之旅。

  从建工作室到“抢救布依族村落”

  8月14日中午,于建嵘到达兴义,黔西南州领导请吃饭,席间免不了介绍黔西南州的旅游产业,请于建嵘提点建议。当时,于建嵘提到了北京宋庄画家村。他建议,在兴义找一个村子,弄个艺术家村。

  于建嵘认为,兴义搞艺术家村有两大优势,一是风景优美,二是兴义有机场,有直飞北京的航班。

  当天游览后,于建嵘连续3次更新微博,他说:“黔西南山水之原始美,让人惊叹。我甚至认为,中国已很难找到这么自然、这么壮丽的峡谷及峡谷中几公里长的瀑布……”“真的不想走了,计划把宋庄的工作室卖掉,在这里买一个农家屋租几百亩荒地,种树、养鸡、画画、开流水席。有朋友来当邻居吗?起码多活三十年。”

  8月15日,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旅游局局长、党组书记,微博名为“美丽黔西南”的胡丹录陪同下,于建嵘参观了南龙布依古寨。

  归途中,他们来到了距离黔西南州首府所在地兴义市12公里的则戎乡安章村纳具组。

  安章村共有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00人。纳具组位于马岭河和万峰林之间,这个修在山坡上的布依族村落共有686人,村子里以查姓、吴姓居多,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寨子里多是老人和小孩。

  由于大部分村民搬到了山下,寨子里空置的老房子有20多处,多是石板房,很有布依族的建筑特色,古朴美观。另外一些房屋则是纯木头修建,由于长期空置,不少房子已经成为危房,有的甚至坍塌了。纳具组还有两样“宝贝”,其一是一棵200多年的大榕树,大约要10个人才能合抱。另一个则是大榕树下的查氏宗祠碑,1985年被定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查氏宗祠碑旁边的查氏宗祠修建于1933年,但年久失修,也成了危房。

  后来,于建嵘谈到此行观感,总结了3点:“1.风景真美;2.村民真穷;3.村庄真衰败。”他建议地方政府修复这里的原始村落,发展文化产业,让农民过上生态和富裕的生活。

  游览了纳具的于建嵘当天在微博里写道:“我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让我这样动心的。我与地方政府商量,决定把万峰林山下一个废弃的占地两亩左右的学校买下来,建一个布依族式的工作室,这里还有许多废弃的农家小院,有想来写书、作画和搞音乐或休养的朋友,速联系,我们一起打造中国西南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特区。”而此前数小时,“美丽黔西南”已经急不可待地发了两条微博,一条说“于建嵘老师将来的家——万峰林里的艺术家村”,另一条说:“于建嵘老师在他即将建设的黔西南工作室(画家村)现场办公,研究如何把这座废弃的学校变废为宝。”

  8月16日,回到北京的于建嵘在微博中表示,希望尽快启动万峰林工作室的建设工作。直至此时,于建嵘兴义之行的收获,还仅仅是在当地“建一个布依族式的工作室”。

  然而,几天后,这个想法演变成了决定“抢救一个布依族村落”的构想。有资料显示,中国的村落数量正在锐减,2000年至2012年,全国的自然村落由368万个减至269万个,平均每天消失近百个,依附其上的民间文化迅速消失。而于建嵘抢救布依族村落的想法,也正是出于这一方面的紧迫感。

来源:新华网-华商报   作者:薛振宇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