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重焕新貌
2019-05-29 17:3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李江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搜噶几”,“搜噶几”。回到家的每天早上都会被这几个含糊不清的音节所吵醒,却不知其含义,但又往往在回笼觉睡醒以后忘记了询问。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临近离家之时想起此事,这才从父母口中得知原来是“收垃圾”。

  外出工作这几年,回家的时间很少,对于家里的情况也不甚关心,即使回来,也颇有一些避世的韵味在里面,以至于错过了很多事。听到“收垃圾”这几个字,不经意间才隐约的记起返家的路上,村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村子不大,有一条小河从中穿插流过。几年前这条河更像是一个水沟,虽然有几米宽,但是水流却很窄,河里河外更是铺满了垃圾,甚至于村里的几座桥都成了垃圾堆放地,过人都很费劲,过车更成了一种奢望。对于肺活量少的人而言,天气但凡一热,过一趟桥都可能成为一次挥之不去噩梦,脾胃软的人兴许隔夜饭都会吐出来。

  如今,这种令人极度不适的情况已然一去不复返,河里没有了垃圾,河水也清澈见底,洗衣服的妇女,捞鱼的孩子又重新填满了这条河。桥上的人来来回回的也没有了原来那种苦大仇深的峥嵘表情,步伐也变得轻快起来。老爷子们谈天说地,没有再远离河边,侃大山,晒太阳,闻河腥,好不惬意。

  早上早起了一会儿,等着收垃圾的人来,这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在等待,没有起来的人,邻居也会帮其倒掉。没有了随意乱扔垃圾的坏毛病,村里的人都自觉了很多,反而这种自觉倒成了稀松平常。“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村里听过这句话的人不太多,之所以变得如此,我想也和上门收垃圾有很大关系。一天一收,不用跑太远倒,不用堆积很多,这种“方便”在潜移默化中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哪怕最早只是为了图省事。

  倒完了垃圾,看着垃圾车远去,憋了一眼不远处的桥,当年的“垃圾集散地”连一丁点的痕迹都不曾留下,桥两边的护台都被修缮完毕,护台上坐着几个大娘,边聊天,边看小孩,一阵风吹过,一大片洁白无瑕的杨树雪又开始了自己的旅程,而她们身后还跟着几个满面笑容的随行者。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