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完美的书让人一劳永逸
2016-01-20 15:01:00  来源:新华日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坛主小传 张立宪 出版人、作家,《读库》创办人,使《读库》成为中国出版界的传奇。

  核心提示

  ● 也许我们都找不到答案,因为此前人类几千年也没有找到答案,但是至少我们努力去找它,有勇气和智慧去面对它。

  ● 不可能存在完美的书,即使有这种完美的书,孩子读了之后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 比如拿书里的东西跟朋友吹吹牛,在微信上指出别人的错误,或者是讨得一个女孩的喜欢,我觉得这个也挺好玩的,也挺棒的。

  在做《读库》之前,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个很大的精神危机,就是人到了那个年龄之后产生的焦虑和抑郁。我当时不断地问自己,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吗?在座各位也不妨问一下自己,当你问到第三遍的时候,你的回答会迟疑起来,你一贯认定的那些东西忽然变得很可疑,经不起推敲。

  这个精神危机是靠什么解决的呢?靠的是精神胜利法。后来我想,这个问题可能人类几千年都没有答案,我就别折磨自己了,努力让自己做一些生活中最具体的事,来排遣掉内心的焦虑和抑郁,或者把内心巨大的问号、巨大的灰色、不安情绪挤占掉。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才有做《读库》的可能,老老实实地让屁股坐下来,认认真真地编一篇稿子,把各种千头万绪的事捏合在一起,遇到什么事去扛什么事,遇到什么困难去解决什么困难。

  在怀疑人生的阶段,我想的最多的是《红楼梦》。我们为什么对高鹗的后四十回不满意,感觉不如前八十回好看呢?我觉得是他把悲剧归结到了具体的人身上,他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就是王熙凤造成的,就是贾母造成的,一个调包计给造成的。曹雪芹不会这样,曹雪芹写的悲剧可能是人类几千年的困惑,那种大悲剧,大疑问。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所有的人都很美好,都要面临一个人生解不开的难题——怎么长大,怎么面临世俗社会对本真生命的改造和侵害。如果出现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坏人,这反倒简单,直接跟坏人拼死搏斗,或者读者来诅咒坏人,好像问题就解决了,但生活不是这样的。曹雪芹把最大的困惑摆在读者面前。

  这个可能就是《读库》不管是选题还是内容,以及我们的作者、编者和广大的读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共同的思想探险或者灵魂冒险,从这种智慧的迷宫中逐渐提出问题,寻找答案。也许我们都找不到答案,因为此前人类几千年也没有找到答案,但是至少我们努力去找它,有勇气和智慧去面对它。

  接下来说读小库,我做过一个比喻,觉得自己就像背篓老汉,去采集各种食材和药材回来,给我们的读者、小读者用。

  据说带孩子最大的痛苦就是让他吃饭,追着、打着、哄着,才勉强吃一两口,吃得不好可能就要闹肚子,并且他会有他的喜好,这个合他的胃口,那个不爱吃。我想阅读也是这样,不可能有读一本即可一劳永逸的书,也不可能存在完美的书,即使有这种完美的书,孩子读了之后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假如真的有这样一本书,《成为顶级科学家》,孩子读了,可能反倒不管用,也许他突然看了一个动画片,一个完全不相干的事情,甚至是一本《成不了顶级科学家》,反倒启发他成为了顶级科学家。

  阅读真的是一种非常偶然、非常模糊的东西,我们会认真筛选好书,背篓里都是好宝贝,但是大家也不要寄望太高,这些食材和药材,有的不合他的胃口,有的会让他吃坏肚子,有的孩子还偏食就是不喜欢。就在这样的过程中,等他慢慢长大,等某个“决定性瞬间”的来临。甚至他永远也不可能成为顶级科学家,也成不了一个非常有权或有钱的人,他甚至会让我们失望,但这可能就是生命的意义。

  网络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工具,而不是我们的敌人和对手。

  微信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可怕,好像大家的眼光都投向了手机屏幕,不再去看书了。我甚至觉得微信有可能带来了新的阅读的增量,很多人看微信,哪怕是一篇最俗气的心灵鸡汤,也在被传阅。如果说他真的有把智力变成智慧的渴望的话,也许他就会去找相关的信息,去读更多的东西,慢慢的,他可能就会目光更远、视野更宽、心胸也更大。我觉得微信这种屏幕阅读是一个好事,不是说从我们的口袋里抢我们的钱、抢我们的用户,不是这样的关系。

  阅读往往被当成学以致用的东西,它能给你带来功名,带来好处,起装饰的作用。有时读一本书代表身份,李安拍《饮食男女》原本安排主人公读米兰·昆德拉的书,后来美国制片方要求换成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美国人的观念中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才更能代表那个人的身份。这时候,书就已经沦为一种识别的符号了。我们每个人都有小小的虚荣心,但书不全是装饰和符号,因为总会有非常本真的好奇心,需要得到满足的那样一种迫不及待、如饥似渴的状态,我觉得满足那种状态是最美好的。在此基础上,比如拿书里的东西跟朋友吹吹牛,在微信上指出别人的错误,或者是讨得一个女孩的喜欢,我觉得这个也挺好玩的,也挺棒的。

  (本文编辑整理自张立宪2015年11月28日在读库十周年南京见面上的演讲,内容未经本人审阅)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