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心理导航> 正文
成就人生高度, 从改变自身态度做起
2015-07-03 14:44:00

  编者按 有大学生村官致电编辑部,讲述自己在基层始终找不到“成功金钥匙”的困惑。本报刊登两位国内顶尖科学家——薛其坤和茹振钢的故事,他俩在不同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让我们领悟到,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获得成功。

  每天工作15小时,坚持了20年

  —— 薛其坤院士的成功之道

  沉浸于量子世界十余载,他说,实验室生活与其说是刻苦,不如说是忘我;当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等光环笼罩着他,他更习惯学生叫他“薛老师”。他说,科学发现没有第二,需要争分夺秒,没有退路……

  他是与时间赛跑的物理学家、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发现者薛其坤。

  2013年3月15日,《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震惊物理学界的成果——薛其坤领衔的团队在实验中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杨振宁的评价让人更加明白这项成果的分量,“薛其坤及其团队的实验成果,不仅是科学界的喜事,也是整个国家的喜事。”

  有人说,如果没有“同时间赛跑”的执著,就没有这项科研成果。

  “真是拼。”清华大学物理系前主任朱邦芬院士如此感叹,“早上7点进实验室,晚上11点才离开,这样的作息时间,其坤已经坚持了20年。”几乎所有认识薛其坤的人都知道他“7-11”的生活轨迹。

  学生们亲切称他为“7-11”,也曾在心里较劲,“和薛老师比比,看谁先到实验室、谁最后离开”,然而多年来几乎无人能赢。

  这种近乎苦行的“修炼”,薛其坤从中体会到的是快乐而非痛苦。

  在他看来,他最缺的就是时间。“就我了解,全世界从事实验物理研究并取得重要成就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刻苦的。”他平静地说。

  薛其坤的团队认为,刻苦是他们攻坚克难的第一秘诀。

  进入“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团队两年,清华大学物理系博士生冯硝也被薛其坤的刻苦精神深深感染,“一开始觉得很累很枯燥,可在薛老师带领下,每观测到一个漂亮的数据,那幸福真是无以言表!薛老师做到今天这种程度,还这么努力,我们更没有理由不努力。”

  而在薛其坤看来,实验室里的日复一日更像是一种“忘我”:“每天8个小时分析实验数据、看实验结果,你会忘记时间的存在。”

  除了精力上的投入,在这个人人都急于出成果的年代,薛其坤更关注的是基本功的训练。

  “我们做实验物理的,不完全在于发了多少文章,首先需要掌握的是扎实的实验技术。任何一个大的实验物理学家,都是扎扎实实做出来的。”薛其坤说。

  而如今,身担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科研团队掌舵人等多重责任,时间对他而言更加紧张。“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平衡,白天处理学校的科研事务,晚上泡在实验室。”

  他常说,“7-11”的生活不是谁都可以。你若不能深入其中,这样的刻苦便是一种痛苦,最终会让人崩溃;你若进入了这个科学的世界,便能从中获得快乐,这样的坚持是一种享受。

  薛其坤的科研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中国梦”的一个鲜活注脚。

  薛其坤出生和成长于沂蒙山区。作为1978年恢复高考后第四批上大学的幸运儿,上世纪90年代出国深造后,他先后在日美留学和工作8年,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满腔热忱回到中国。

  凭借对科学的好奇心、对工作的热爱、对科研的责任心与担当,回国后的薛其坤钻进实验室,十几年如一日,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假期和周末,每年平均工作时间在330天以上,每天工作时间在15小时左右,年平均工作时间高达5000小时……

  终于,不论在实验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实验精度要求和实验难度等方面,薛其坤及其团队都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以每50小时能完成一个特定条件下的实验,则每年可完成100个不同条件下的实验,日积月累,坚持不懈,你一定在领域前列。因为对于科学发现特别是重要发现,没有第二,只有冲,没有退路。”(作者为新华社记者 张漫子 李峥巍)

  班主任一番话,影响他一辈子

  —— 矢志不渝的“麦田指挥家”茹振钢

  端起一碗热腾腾的面条,轻吹两下,便呼噜噜地连吞带咽,衬衫袖子卷在手肘上,露出两截黑白分明的肌肤,黢黑的脸庞上带着满足的笑意。让人们很难将这个粗犷的吃面汉子与名教授、大专家联系起来。

  他就是小麦专家茹振钢。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其培育的小麦品种“矮抗58”播种面积占全国小麦播种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国人吃的每8个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矮抗58”,被称为“黄淮海第一麦”。去年,因小麦育种贡献,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而30多年前,茹振钢从没想到过要和小麦打一辈子交道。1978年,茹振钢参加高考一举中的。然而,一心向往“学习数理化”的他却被录取到农科院校,这让他有些失落。“农业科技很重要,如果你用学到的知识把荒漠变成绿洲,把绿洲变成粮仓,农民还会吃不饱饭么?这是多了不起的事情!”班主任的一番话让茹振钢心头一震,立下志向,一定要用科技装满中国粮仓。

  大学毕业后,为了让老百姓多打粮,茹振钢开始研究晚播早熟的小麦品种,经历5年育种试验,1994年茹振钢成功育成棉区晚播早熟品种“百农62”,在不影响棉花种植的前提下,实现了小麦和棉花的间种,农民每亩地多收700斤小麦。

  “科技不是实验室里的纸上谈兵,农业技术只有实实在在地解决农民问题才有意义。”茹振钢说。

  1996年,茹振钢在农田观察和农民交流时发现,倒伏是影响小麦收成的最大威胁。“眼见要收获的麦子,一阵大风吹倒一半,快到手的粮食减产四五成,真心疼啊。”为了减少农民损失,提高小麦收成,茹振钢开始研究培育抗倒伏品种。

  经过10年潜心研究和反复试验,2005年茹振钢成功培育出“矮抗58”,不仅每亩小麦产量增长到1200斤,还具有抗倒伏、抗冻、抗病和耐旱等优点,迅速在黄淮海麦区推广开来。截至2014年夏收,“矮抗58”已累计种植超过2.6亿亩,增产小麦107.1亿公斤,实现增产效益200多亿元。30年来,他还相继培育并推广了“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等多个品种。

  “麦秆光亮”、“穗大粒多”、“根系强壮”这些原本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专业术语,在茹振钢的嘴里成了发自内心的赞美。妻子原连庄说,看到完美的小麦单株,茹振钢会高兴得像孩子一样。一次,茹振钢在麦田里偶然发现一个适合做研究的母本,兴奋地跑回家告诉原连庄,就像考试得了满分的小学生一样。“我正在做饭,我走到哪他就跟到哪,一直给我讲,兴奋得控制不住。”原连庄说。

  学生李淦说:“茹老师告诉我们,越是极端气温的时候,越是观察麦子最好的时机。每年夏天30多摄氏度的午后和冬天零下十来摄氏度的晚上,茹老师都要去麦地看小麦。”

  对小麦的细致认真,成就了茹振钢的育种科研。在对小麦抗冻观察中,茹振钢发现了小麦叶片颜色变化与抗冻能力的关系;因为在麦田的细致察看,茹振钢找到了5粒不育系小麦种,发明了中国首创的BNS杂交小麦技术。

  深谙小麦的茹振钢就像是麦田里的指挥家,麦子随着他的指挥棒变化生长,矮秆、卷叶、深色、壮根……“当你用心和小麦聊天,就能感受到它生命的力量,虽然育种工作90%的时间都要面对失败,但每一次改进都是对生命的探索,是心灵的享受。”茹振钢说。

  狂想的思维让茹振钢设计出多个业内首创的科研设备。将飞行器的风洞试验和弹簧秤原理与小麦研究相结合,茹振钢研发出小麦数字化实验风洞,打破了过去“凭手感”的落后研究方式,首次实现对小麦抗倒伏能力准确的数字化认识。

  这个“科学狂人”不仅成就了一批领先世界的育种技术,也播撒下了一批“人才种子”。目前,茹振钢团队已拥有30名农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人才,引领麦田里的“世界级”创新赛跑。“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中国人必须牢牢掌握住小麦的话语权,才能把粮袋子抓在自己手里。”茹振钢说。(作者为宋晓东)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