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书中的一句武汉方言,方方的《万箭穿心》犀利得近乎“残薄”,直抵生活的真相。但是另一方面,作者又借用李宝莉的声音告诉我们:生活有多“残薄”,一个人的能量就有多无穷。
生活总是出现许多岔路口,预示着人生有多种可能,但每次选择都是一条不归路,选择了其中一条,就选择了一种不一样的人生,如果当初李宝莉不是因为嫌弃建建的学历低而选择了马学武,那么她也许不用承担这十几年的辛劳,甚至最后被至亲抛弃;如果马学武选择李宝莉不是因为她的美貌而是她的人(包括性格、文化水平等),他不会在生活的摩擦中与她渐行渐远……
但是谁又敢告诉你,要这样选择,不要那样选择,每条路有每条路的残薄,即使李宝莉嫁给建建,建建十年的牢狱带给她的又是怎样的人生?即使建建没有十年的牢狱生活,建建母亲因为患癌又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艰辛?谁都不敢保证另一条路就是一马平川阳光大道。
所以生活总是无情的,人要生存,要做的就是比生活更冷酷。即使生活将你压得直不起腰,也要鄙视地啐它一口,在生活面前没有了尊严,那才是真正的失败。李宝莉做到了,生活越让她哭,她笑得越大声。
而人生之路又总是孤独的,生活永远是你自己的,没有任何人能替你扛,即使是父母、爱人、儿女,将人生的期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的结果就是加倍的沮丧、失落,甚至绝望。马学武在人生路上撂了挑子,他的绝望是因为他将一切责任归罪于李宝莉,当然,李宝莉有她的可恨之处,但这些不成为马学武懦弱的理由。马学武的死、做母亲的责任、做儿媳的责任,使李宝莉失去了自己,她的目标单纯,只为养活四口之家,于是,在亲人的冷漠面前,她唯一做的就是隐忍,唯一的信仰就是责任,唯一的希望就是儿子。母亲将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儿子,似乎天经地义,但是生活的残酷往往就是许多的天经地义变得毫无道理,再强大的人也有他的阿喀琉斯之踵,儿子的绝情是给李宝莉的致命一击,人生突然被归零。
如果说这样的结局是残酷的,或许我们就误解了造物主的本意,如果李宝莉的人生不被归零,如果公公婆婆儿子并不将她赶出家门,而是继续相对无言冷漠无关地生活下去,那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被完全否定完全抹杀,才会有新的开始新的人生,即使这花费了李宝莉十几年的时光,使她从一位光鲜的少妇变成如今年将半百的“扁担”,只要有开始,就不怕晚,从此她可以为自己而活,也只有这样才会活得精彩。
走过一个人生阶段便去忘掉它,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而在陷入僵局的生活面前,主动开辟一段新的旅程,也是一种必要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