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秦皇岛抚宁区探索“抱团”模式 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2024-04-01 09:39: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陈立峰 张泰川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茶棚牌西红柿是河北著名商标,在京津市场非常畅销,但受土地、资金等制约,没有形成规模,缺乏市场竞争力。我们利用省级财政扶持集体经济项目契机,将15个村项目‘抱团’,整体谋划、成片打造,实现了当年申报、当年建设、当年投产、提前受益。”河北秦皇岛抚宁区茶棚乡党委书记刘超介绍道。近年来,抚宁区深入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行动,强化区乡村三级联动,以组织“抱团”、项目“抱团”、产业“抱团”为抓手,实现乡村资源优化配置,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组织“抱团”筑堡垒。该区坚持“产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探索实行组织联建运转模式,推行联合组建、村企联建等模式,将党建与产业链建设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以前种黄桃都是依靠土经验,这回片区党总支部把专家请到了家门口,手把手给我们教技术,让我们在家门口学到了新知识,我们邻近几个村一块受益了,今年我们片区黄桃增产增收肯定不成问题!”王汉沟的果农一提到昌黎果研所的专家入村指导,就乐得合不拢嘴。据了解,为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达到产业集群聚集效应,抚宁区在10个乡村振兴组团区,率先推出跨村联合组建、村企联建等模式,大力推行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人才育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品牌树在产业链上“五链”模式。目前,已建成党建产业示范带4个、产业型党组织79个、培育各类农村实用人才51名,使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充分渗透到全区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

  项目“抱团”促振兴。发展集体经济,项目是龙头。“这批大棚建起来,咱茶棚西红柿算是扬眉吐气了,大棚质量好,西红柿产量高,还不用愁销路,往年都是等着老客来收,这回直播就都卖出去了,价钱高卖得还快。”茶棚乡曹西庄村党支部书记付鹏飞说出来周围村民对项目“抱团”的心里话。据了解,2022年,抚宁区争取到省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750万元,依托茶棚西红柿历史悠久、品种纯正的品牌优势,将15个村的集体经济扶持项目连片整合,建成45个占地约150亩的高标准大棚,成功打造茶棚乡优质西红柿种植引领示范区,并成立抚宁区首家农村电子商务中心,借助“主播直播带货”形式,畅通特色农产品销路,实现项目“抱团”建、产、销“一条龙”发展。目前45个大棚种植碧玺、铁皮、普罗旺斯等口感型西红柿10余种,项目区年产西红柿120万斤,产值1000万元,带动百姓就业100余人次,每年可增加农户收入5万余元。近年来,在省级集体经济政策资金的扶持下,抚宁区43个集体经济项目建成并达效,涉及到果品冷库、仓储、公共服务等诸多种类,直接带动村集体增收170余万元。

  产业“抱团”谋发展。传统乡村旅游是观光、休闲,游客来了拍照、采摘,吃顿农家饭,受季节影响比较大。“我们这些项目突破了传统乡村旅游的模式和季节限制,吸引了更多群体,一年四季都可以举办。”王汉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国壮说道。在抚宁区大新寨镇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内,传统黄桃产业正在持续释放“花果经济”带来的蝶变效应,探索出了一条农旅深度融合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之路。据了解,2020年,王汉沟村与全国乡村振兴模范村庄山东中郝峪村共同成立公司,对村庄发展进行市场化运营、公司化管理,打造的万亩标准化种植黄桃产业园已经拓展包含农耕研学、乡村休闲康养度假等诸多项目。而且,村里所有入股资源统一由公司开发运营,后期收益将原有租金作为村集体保底收益,在公司不产生盈利情况下,按照每年保底收益进行分红,公司产生盈利后则减去保底收益部分,根据所占股份进行二次分红。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发展模式,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目前,示范区以王汉沟村作为先行试点,正在推进周边15个行政村整合资源、资产、资金,探索采用“村集体+企业+合作社+村民”的股权模式。“依托黄桃产业进行现代化数字田园发展,王汉沟已建成集农业、观光、体验、度假、研学为一体的大型“产业+旅游”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每年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由此带来的效益相当可观,不论是集体经济还是农民收入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大新寨镇党委书记王立杰谈起王汉沟的产业“抱团”发展信心满满。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