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东港市椅圈镇黄城村:遍地金黄稻花香
2022-10-18 14:41:0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金秋十月,走进辽宁省东港市椅圈镇黄城村,满眼尽是丰收景。微风徐徐,碧空万里,万亩稻浪随风翻腾,不仅是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更是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黄城村不依山、不靠海,村集体曾一度负债近百万元,村里各项事业举步维艰。面对困境,近些年来,村党总支利用万亩水田自然资源,开创了一条“订单种植+合作社收购+制米厂加工+中粮集团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把一个负债累累的后进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和谐、宜居美丽乡村,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幸福。

  “两委”创办加工厂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面对巨大的发展压力,村“两委”班子痛则思变,自掏腰包分头跑到邻近地区的富裕村“取经”,回来后又坐在一起反复碰头磋商,最终结合村里水稻种植面积大这一资源优势,一致决定创办稻米加工厂。

  说干就干,村部旁边有块现成的荒地,可钱从哪里来?村干部带头回家取钱,有的把孩子明年的学费都拿来了,村里党员群众听说了这事,深受感动,也纷纷从家里拿来50块、100块……最终筹集了20万元资金。拿着这笔“沉甸甸的信任”,村干部们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从建厂设计到安装调试再到投产运营,都是自己干,从支部书记到妇女主任,个个顶班当工人,开机器、扛大米、运粮装车,不舍得花钱雇佣一名工人,节省每一分钱。

  稻米加工厂的利润是一斤大米一分钱,村“两委”班子带领党员群众用了6年时间,平均每天磨米22吨,实现了近百万元的收入,村集体有资产了,威信也明显提高了。

  “我永远忘不了厂子刨除成本开始有盈余的那天,老书记拿着账本激动得热泪盈眶,那一刻办厂以来遭遇的所有困难都值了。”黄城村党总支原副书记赵成玺回忆说。

  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村“两委”班子敏锐地意识到黄城村稻米加工厂在商海中就是一条小船,只有搞订单种植、走合作化经营道路,把黄城村加工厂这条小船拴到大船上,才能行稳致远。

  经过一番考察筹备,村“两委”班子与中粮集团达成了合作意向,村集体以加工厂入股,村民以水田地入股,成立了中粮丹东鸭绿江农业联合生产专业合作社,并把党支部建在了产业链上,合作社以订单形式种植中粮指定稻米,中粮按订单收购,此举极大地保障了社员的利益,推动了稻米加工产业由“单产单销”走向“联产联销”。

  全村万亩水田全部落实了订单生产,每亩比非订单品种增收300元,仅此一项全村年增收300多万元,人均增收千余元。

  “以前秋收看到沉甸甸的稻子,既高兴得慌又堵得慌,生怕卖不上价。现在可好了,咱只管把庄稼种好,卖稻子的事,放心交给合作社。”党员李运昌说。

  党员认领共富岗

  看到黄城村的日益富裕,村党总支书记黄日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但同时又多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让更多的农民富起来,我要做的还很多。”他倍感责任重大。

  村党总支以开展农村党员“设岗定责评星晋级”活动为契机,鼓励种植大户主动认领共同致富岗,通过共享生产工具、种植技术指导等方式,带动有致富意愿、有劳动能力的群众从事订单种植,并专门制定奖补措施,对能够带动两户以上村民一起开展订单种植的党员,每家一次性奖励1000元。

  群众喜欢和党员一起干,党员愿意带领群众干,有热情、有本领、有能力的党员全部上岗,争做致富带头人。全村党员先后带动周边地区7000余户村民种植优质订单水稻,总面积达到8万余亩,助农增收3000余万元。受益于规模经济带来的集聚效应,村里连续四年承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现7000亩重点园区农田标准化,发展成中粮在黄海稻区的最大供给商之一。

  如今,黄城村集体资产超过2000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7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农业收入突破3万元,全村村堡路、自来水、生物质燃气、网络宽带等户户通工程全面建设完成,“村里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成为家喻户晓的“黄城新名片”。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