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出路 | 如何捅破增收“天花板” —— 一位传统农业强镇党委书记话转型
2022-09-02 09:22: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周妍 林华维 崔荣新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亩产值到了峰值后,我们该怎么办?”李立颖,内蒙古扎赉特旗好力保镇党委书记,于夏末的一天,站在稻田前,与记者谈一个传统农业强镇的转型。

  好力保镇,位于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带,被誉为“绿色净土”,全镇28.1万亩耕地,其中有水田13万亩、旱田15.1万亩。好力保镇不仅耕地面积广,集约化程度也高,85%的土地都流转了,为现代农业技术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有规模、有技术,当地产的大豆、玉米、水稻在各项比赛中摘金夺银。比如,水稻亩产值达600公斤,大豆亩产达309.18公斤,曾连续3年夺得“东北大豆王”称号。

  在种地上做“文章”,效益的增长空间极其有限了。“天花板”靠什么捅破?好力保镇出手一个“王炸”——“‘我特有田’私人定制,一亩田最高售价12000元。”李立颖说。

  参加“我特有田”认购的客户,可以在好力保镇认购基地选一块稻田,田里产出的大米,随稻鱼、稻鸭、稻蟹共生的农产品,一并配送到家。定制价格不便宜,绿色标准一亩6600元,有机标准一亩12000元。很明显,瞄准的是中高端客户群体。目前订出去4000亩,生意不错。

  客户是一张张名片发出来的。“一提起内蒙古,别人就想到牛肉羊肉。兴安盟大米或者说好力保镇的大米,名气不响。”2017年,时任好力保镇镇长的李立颖和乡镇领导班子一起,带着镇里的大米企业、种植大户,到北上广等地的展销会推广“我特有田”私人定制。为了保证订制品质,每4亩稻田装一个摄像头,24小时直播田间状况,还建立了追溯系统,田地坐标、管护者姓名等信息一查便知。

  来自北京的韩思国今年认领了5亩田。对韩思国来说,身居城市却能拥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既有趣味又很宝贵。平日,他通过手机就能看得见风吹稻浪、手工除虫,得闲时还可以带上家人朋友到自己的地里体验农耕、寻找乡愁。

  既好吃,又好看。8月10日,观景台加固工程完毕后,古庙村的百亩稻田画景区重新开放,4个“米宝宝”憨态可掬,深受游客喜爱。观景台的门票3元,近期游客多,一天可以卖出2000张门票。当初设计的时候,曾邀请外省设计团队过来考察,百亩稻田画开价120万元,把大家吓得不轻。镇村党员干部咬咬牙、自己上阵,大干40天,作出一幅画。“一个米宝宝涉及两万多个打点,都是我们自己一点一点种出来的。”李立颖说。

  一些乡村在经历了快餐式打卡之后,疏于面上的设计和业态培育,最后归于沉寂。好力保镇在5年前就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打造一条30公里的农旅景观带,这些年来一直在往线上填不同的业态。景观带上除了稻田画,还有佳稻里民宿、万寿菊花海、亲子乐园、民俗博物馆等等。就在7月,在这条线上举办了“稻香嘉年华”活动,反响不错。

  做农旅后,一亩田带来的综合收益呈几何级放大。不过要保证的是,农民始终站在红利区。李立颖告诉记者,当地农民有3份收入,流转租金、补贴收益、务工或创业收益。

  “马上天凉了,少做一点遮阳帽,多做一点手提篮吧!”在稻田画边上,村民王红艳把她的钩编小摊支了起来。最近,她根据气温做了一番“市场调整”,小摊一天能挣个百来块钱。

  每年7月到10月是万寿菊开得最好的时候,农旅融合带上的万寿菊花海有500多亩,采摘季,一个熟练工一天能赚200元。旁边,牧民牵着马儿,在树荫下招揽游客骑马,一天也有小几百元收入。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