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乡村文化振兴“全域发力”
2019-04-15 17:27:0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邱键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环。近年来,地处沂蒙老区腹地的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从本地实际出发,通过系统规划设计、统筹谋划引领,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全域发力”,在产业振兴、文化富民、精神富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文化+”打造农村特色产业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有产业支撑,让农民“富起来”。2017年,沂水县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6.75亿元,同比增长11.64%,占GDP比重6.68%,对全县经济贡献率为7.97%,属于县内支柱型产业。沂水现有“四上”文化企业38个,文化产业单位930多个,涵盖所有9个产业大类,项目点多面广,与常规工业企业相比,从业人员多,与乡村相关度高,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拉动乡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文旅融合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沂水县以“全景沂水、全域旅游”为发展目标,打造了2A级以上景区40个,其中4A级景区6个。沂水文旅产业发展突出创新创意引领,起到了推陈出新、点石成金的作用,在差异化定位、提增市场竞争力方面,实现了较高的增值效应。

  沂水县是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果品百强县、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场、乡村营地、农业庄园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实施农文旅融合项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该县梅花节、杏花节、桃花节、樱桃节、桂花节和花朝节等节庆活动,以及系列庙会活动、茶文化高端论坛活动、休闲农业体验活动等,每年吸引游客超过200万人次。其中,尹家峪田园综合体规划面积2万亩,总投资17亿元,被列为山东省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项目。

  乡村文化产业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乡村文化振兴应将文化与产业有机融合。近年来,沂水县充分利用乡村地域特色、历史特色、民族特色等独特资源,结合“旅游+”“生态+”等农村新型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乡村文化与农业、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发展从业人员多、市场前景好的手工技艺、非遗项目等,对这类项目予以政策扶持,帮促其实施企业化运作,打造了“三产融合、多元互动”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要扛起责任,保证有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来推动文化设施建设,并使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做到精准建设,确保设施实用性和效能发挥,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沂水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分别为国家一级馆,县博物馆为国家三级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均达到国家二级综合文化站标准,且普遍建有图书室、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目前,沂水县已初步构建起以县文化和旅游局为“主干”、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分枝”、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叶冠”,上下贯通、三级联动的“树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想要乡村文化“强起来”,必须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并重,探索县乡上下贯通、配合联动的服务机制。近几年,沂水县积极推动优秀文化“下乡”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让健康的公共文化生活填补农民群众的闲暇时间,让更多优秀现代文化在广大乡村落地生根。

  一是实施公益演出“百台千村万巷”工程。统筹县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分馆及演出团队,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面向基层,发挥文艺惠民职能。2018年,共编排演出剧目230台,组织演出2400余场。实施公益电影放映“百部千村万场”工程,变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上级派单”为“群众点单”。通过开展基层调研、发放问卷、网上问需等形式收集不同观影需求,选定100部优秀影片纳入放映范围。在全县1473个放映点巡回放映,年均放映电影1.2万余场,一改过去“有人放无人看”的农村公益电影遇冷现象。

  二是实施广场舞辅导“百人千村万次”工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优选129名文艺辅导志愿者,按每名志愿者负责8至10个行政村的标准,每月在全县1040个行政村辅导一次,这一做法延伸了广场舞辅导服务触角,扩大了覆盖范围。工作中坚持动态调度、跟踪统计、全程管理,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半年考核、年终总评。近3年来,沂水年均开展广场舞辅导培训活动超过1万次,培训10万人次以上。

  三是实施服务效能提升“百室千村万推”工程。以全县381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载体,按每个社区辐射2至3个行政村,组织推广新书推介、阅读沙龙、诵读比赛、有奖征文、文艺培训、书画展览、非遗传承展示等活动,年均开展文化推广活动1万余次。

  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要使乡村文化活起来,还要挖掘地域文化,古为今用、倡树新风,形成具有普遍约束力、符合主流价值观、健康向上的乡风民俗。

  沂水县自2017年实施全民惠葬改革,倡导丧事俭办、厚养礼葬,推行“追思会”模式,由红白理事会会长致悼词,组织遗体告别仪式,简约庄重,突出对逝者的尊重,彰显人文关怀,全县新逝人员进公墓安葬率达到100%。喜事新办,推行集体婚礼、文化婚礼、民俗婚礼,以乡镇红白理事会为载体,将规模较大、信誉度好的商家作为会员单位,统一授牌管理。由新婚青年填写喜事新办承诺书,后到各会员商家购置所需用品,报镇红白理事会审核后领取优惠金。此举减轻了新婚家庭经济负担、扩大了会员商家的经营业务量,政府通过这个平台宣传了移风易俗,达到了互惠多赢的效果。

  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根脉所在,倡导培育乡贤文化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沂水县一方面重视历史上的先贤,把乡贤故居、遗址等纳入乡村文物保护范畴,挖掘当地乡贤故事,增强当地群众的文化自豪感,继承先贤精神,传承好家风、乡风;另一方面将农村的道德模范、手工艺人,从农村走出去的能人名人纳入新乡贤范畴,用新乡贤丰厚的创业经验反哺桑梓,用新乡贤高尚的善行义举垂范乡里,引导农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传承乡村文明。

  乡村人才队伍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动力源。近年来,沂水县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产业人才、文艺骨干、文化志愿者以及文化业余团体等作用,配齐配强热爱乡村、理解乡村、扎根乡村、服务村民的专业人才队伍,使之成为乡村文化工作先行者,形成了一支既深入群众,又承接政府文化建设任务的乡村文化供给力量。

  同时,作为千年古县,沂水县的文化遗产底蕴深厚。现有齐长城穆陵关遗址、天上王城春秋墓群、孟母墓、山东分局旧址等田野文物598处,馆藏文物50467件,拥有省级及以上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13个。非遗线索800余件,其中县级以上非遗项目300件。沂水县也是沂蒙精神的核心发祥地,沂水革命史与沂蒙革命史同步,沂蒙山区第一个党组织在沂水成立,沂水是山东分局旧址所在地,一系列正气弥漫、生死歌哭的故事彪炳史册。

  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成风化人。近年来,沂水县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协同、主体多元的路径,找准当下的切入点,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蕴含的价值取向、道德尺度、情感归宿、风俗习惯、是非标难、行为方式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汲取其理想力量、创新力量、实干力量,形成了新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者系山东省沂水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