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风采 | 廷·巴特尔: “草原之子”续写传奇
2022-10-13 14:19: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白峰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入秋,来到自家草场打草,为越冬的牲畜储备口粮是廷·巴特尔要操办的事。劳作间隙,他总是热情地向牧民传授畜牧经验。

  1974年,年仅19岁的廷·巴特尔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毅然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来到偏远闭塞、生活艰苦的萨如拉图雅嘎查下乡插队,一干就是48年。

廷·巴特尔在自家草场忙碌。 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廷·巴特尔刚插队到嘎查时,牧民生活困难,没有砖瓦房,土房也很少见,牧民住在蒙古包里,睡觉就盖一件皮袄。1993年廷·巴特尔担任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后,心里就有个念头,“一定要改变这个状况”。他筹集数百只母畜建起集体“流动扶贫羊群”,承包给贫困户饲养,每年羊毛收入和80%的成活羊羔归贫困户所有,20%的成活羊羔归嘎查集体。为了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廷·巴特尔让牧民给贫困户打分,对劳动表现不好、不爱护草场的扣分,对积极主动、吃苦耐劳的加分,按得分高低排序决定先帮扶谁后帮扶谁。通过奖勤罚懒的办法,先后有24户贫困户实现由输血式脱贫转变为造血式脱贫。这项措施产生了明显的扶贫成效,获得了锡林郭勒盟“科技发明奖”。

  1997年,草场承包到户,作为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把最好的草场留给了牧民,把全嘎查退化最严重的、谁也不想要的草场留给了自己。总计近6000亩的草场大部分被白沙地覆盖,牧草稀疏,大风一起,白沙泛滥。为了提高生产效益,他率先在自家牧场推行“围栏轮牧”,在当年生态最差的草场上养出了最肥壮的牲畜,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明显改善了草原生态。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廷·巴特尔深知草场就是牧民的命根,要想让牧民过上好日子,一定要改变牧区的生态环境。为了找到治沙办法,他走遍方圆百里的沙窝子,组织牧民在严重退化的沙地,因地制宜种植黄柳、沙棘等耐旱作物,并积极争取上级生态建设项目,建成1处沙地柏保护区和2处黄柳基地,有效遏制了草场退化。

  他积极探索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路径,带头作“牛”的文章,提出了著名的“蹄腿理论”,即养5只羊的效益与养1头牛相当,养1头牛,只有4个蹄子践踏草原,养5只羊,却有20个蹄子践踏草原。通过引进西门塔尔优质肉乳兼用牛和本地牛杂交,选育培育高产优质母牛,在“少养精养”策略下,走出了一条“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牧区经济、促进牧民增收”的新路子。廷·巴特尔的做法,产生了“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很快在阿巴嘎旗和锡林郭勒盟草原广泛推广。

  为了持续发展,他还积极开拓集约化产业发展路径,组织嘎查“两委”、牧民成立嘎查股份制公司,发展奶制品、风干肉加工、生态鱼塘等特色产业和“牧民之家”旅游产业。

  2010年,为了更多牧民群众学到新经验好做法,在锡林郭勒盟委、行署支持下,廷·巴特尔建立起专门的农牧民培训基地,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廷·巴特尔大讲堂”。2018年,他从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光荣卸任。但他离岗不退色,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廷·巴特尔大讲堂”,讲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无偿传授生态保护、科学养畜、算账理财等经验。慕名到廷·巴特尔家牧场观摩的,有自治区内外的,还有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外的团体。如今,“廷·巴特尔大讲堂”年培训人数达到2万多人次。

  廷·巴特尔扎根牧区48载,带领牧民脱贫致富、建设草原,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牧民增收双赢,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先后被授予“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如今,萨如拉图雅嘎查天蓝水绿、草长莺飞,牧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廷·巴特尔的传奇故事依然在千里草原续写。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