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荣华:把"缩骨鲩"申报为绿色品种。记者文波摄
李斯毅:将火龙果做成产业链。记者文波摄
刘琼书:做好直面消费者的生态农业科技园。 记者文波摄
29岁的郭荣华掘到了人生的 “第一桶金”——通过养殖缩骨鱼赚了100 万元。郭荣华坦言遇到了“贵人”,一位10 年苦心钻研缩骨鱼的高人。准确地说,他是得到了“缩骨秘方”,获得了技术上的优势。
同是80 后的李斯毅,已开始享受“慢生活”。他的150亩火龙果从不进入市场销售,只通过微博、微信预订,但仍供不应求。风光的背后,是他对技术的专注。他建立的强大数据库,准确地记录了每株火龙果苗每次施肥用量、开花数、结果数等。
一样痴迷于数据的,还有养虾的林柏炎,早晚一次水质检测,是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1990年毕业于中大物理系的他,精于数据分析和技术改造,对虾苗病害的控制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已决定控制养殖规模,转向走“技术输出”路子。
1996年毕业于华农植物组培专业的刘琼书,也在压缩规模。他先后关掉了近千亩种植园,专注于其技术强项种苗组培,并开始拓展生态观光农业。
两代大学生“农民”,或已开始尝到收成的喜悦,或已找到良性的发展模式。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干农业,有前途”!
要吃他的火龙果 先学会用微博微信
亮点:强大的数据库记录每株果苗的成长,果子不进市场销售,只接受预订
从李斯毅的办公室往外望,是整片整片的火龙果园。这片果园有个好听的名字——大南满园。办公室的窗户旁边,摆着茶具。不太忙或有客人时,李斯毅就会坐在这里,面向果园,泡上一壶茶。
这样的“慢生活”方式,正是这名80 后大学生选择农业创业的初衷;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看好与健康有关的绿色产业。
2010年,港口镇大南村村口的150亩土地,被这名原本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小白领租走。很快,这片地被平整、立桩、安装微灌系统、种上了火龙果苗。一年后,这片地里的火龙果苗上,挂上了第一批果子。和其他火龙果园不一样,这里的果子熟了从来不送去市场卖,只接受客户预订。就算如此,果子仍然供不应求。
压力太大改种火龙果去
2004年,李斯毅从广东金融学院经济法专业毕业,后就职于律师事务所、商标事务所等。2006年开始自主创业,经营起一家包装材料公司。
接下来的三年间,李斯毅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跑业务、应酬客户上。“自己亲身体验后才知道什么叫做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与此同时,李斯毅留意到身边同事的话题总离不开食品安全、亚健康等问题。
“绿色、健康产品是有一定市场的。”《财务第五波》这本书,让李斯毅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这本书将“保健革命”看做财富革命的第五个阶段,认为现在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将催生出一个庞大的产业。2009年底,李斯毅开始考察绿色农业项目,在综合产品前景、市场等多种因素之后,选择了种植从台湾引进的火龙果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