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传孔(左)和合作社社员一起巡田。
谢振华摄
编者按:创业是许多年轻人的梦想,也是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勇于创业、敢闯敢干,努力在改革开放中闯新路、创新业,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
80后是青年创业的主力军。从本期开始,《新青年》版推出“80后的创业人生”系列报道,讲述80后青年的创业故事,展示他们创业中的苦辣酸甜,为广大青年创业击掌助阵,同时提供借鉴和参考,敬请关注。
7月9日下午,广西梧州市藤县濛江镇那塘村大塘尾。
日头正烈,碧空如洗。四五百亩成片的稻田,藏在群山间,等待收获。微风拂过,泛起层层金黄稻浪,稻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你看,这一簇害了病,全瘪了,可惜!”石传孔无心观赏眼前景致,顶着烈日走上田埂,和合作社几位社员一道,查看起水稻长势。
大塘尾,是石传孔“有机农场梦”的起点。一到此,他的眼里就只有水稻。
“脚踏实地,在农村也能干出名堂来”
“上半年雨水足、虫害少,早稻应该有个好收成。”每到一块田,石传孔都用竹竿拨开稻秆,蹲下,撩起沉甸甸的稻穗,细细看。几位“叔伯级”社员,也围拢过来,一起分析。
记者跟着他们“巡田”,几分钟便汗湿了衣裳。一脚深一脚浅,一边走一边聊,石传孔的创业经历渐渐清晰。
1988年,石传孔出生在藤县濛江镇大德村,父辈是农民。“闻着泥巴味长大。从懂事起,就开始帮着爸妈干农活。”
2008年,石传孔从钦州农业学校毕业后,跟着堂哥和同村几个发小到广东佛山一家铝合金加工企业打工。“去广东,是为了多长长见识。”
管吃管住,每天上班12小时,每月到手工资只有1500多元。石传孔很快意识到:城市的霓虹灯离自己太远,简单、重复、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也不是自己想要的。“一边适应着打工生活,一边想着自己今后怎么发展。思前想后,还是发现自己做农业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