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实用资讯> 正文
“农超对接”缘何哈尔滨遇冷?
2013-07-09 16:10:00

  目前,黑龙江省哈尔滨本地蔬菜生产即将进入高产期,农产品“卖难买贵”现象日渐突显。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产销对接不畅,中间环节较多。

  为破解本地菜“卖难买贵”的难题,哈市相关管理部门正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缩短“菜园子”和“菜篮子”的距离,降低流通费用。但治标难治本,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哈市开展“农超对接”已经有多年,这本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然而近年来却遭到农民和超市的冷遇。

  几度“入超”未果无奈另寻他路

  在哈市呼兰区富强村的蔬菜塑料大棚里,富强晨光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王喜光正在和社员一起采摘番茄。这家2008年成立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已经由最初的7户农民,发展到现在的100余户,种植面积达到2000余亩。“现在合作社已经闯出了自己的品牌,销售途径也更广了,一点儿也不愁卖。”王喜光一边熟练地采摘番茄装篮,一边说,“合作社现在可以将产品销往农贸市场,或将蔬菜制成礼品包装,走高端精品路线销售等多种销售途径。”

  话语间,他对“农超对接”的销售方式只字未提。此前,王喜光一直是“农超对接”的忠实拥趸者,非常希望合作社的蔬菜产品能通过超市走出一条品牌之路,提高销量。当被问及“农超对接”目前如何时,王喜光停下手中的活儿,迟疑了一下说:“‘农超对接’难度太大,我们今年没有和任何一家超市进行洽谈,现在销路不愁,品牌也已经叫响,今后也不打算再走‘农超对接’这条路。”

  高门槛挡住农民“入超”路

  多家曾寄希望于“农超对接”的合作社,现在纷纷敬而远之。一位合作社负责人道出原委:“虽然超市和合作社之间实行提前预报蔬菜价格,但价格的最终制定权还是掌握在超市手中;进超市特别是大型连锁超市的门槛费高,资金回笼期长;另外,进入超市的蔬菜所产生的损耗都要合作社自己承担,这些都增加了农户的负担。”

  2008年合作社成立之初,王喜光为了打响品牌,准备和超市进行长期合作,经过努力他们成功与一家本地超市签约,2009年开始与一些国际大型连锁超市进行洽谈,但他们发现“入超”的门槛极高,条件苛刻,利润也低,只好无奈放弃了与超市的合作。“相关部门搭建的平台减少了合作社和超市间交往的繁复过程,过程减少但双方的合作细节却不能减少,相关部门应因地制宜制定一套农超对接方案,但这些也被简化掉了。”王喜光说到。

  一家规模较小的合作社负责人说:“如果超市需要10样蔬菜,而我们的地里只有两样菜,那剩下的8样菜,只能从批发市场配货,但是价格肯定高,这就失去了‘农超对接’的意义;另外哈埠地产菜有季节性,不能终年供应,根本无法满足超市需要。”

  缺少政策支持农超双方难主动

  不只是合作社对“农超对接”不积极,超市也不十分情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超市负责人说:“我们把它作为一项配合政府的‘公益活动’,利润少点但只要不赔本就行。”

  哈尔滨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我们还没组织对接会,只是去年‘哈洽会’期间,曾举办过一次‘农超对接’,当时有30余家农民合作社与超市对接,但不知道双方今年是否仍在合作。”对于“农超对接”农民合作社态度由“热”变“冷”,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哈市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所以双方都很难拿出热情去对接。

  有专家表示,农超对接存在的不平等对话问题,必须通过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更多农民加入合作社来解决。他认为,当合作社成为一支主导力量,会有效地改变农民单打独斗、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的现状,这将带来农产品销售模式的根本性变化。

  与此同时,“农超对接”已经不再是合作社的“入市”首选,一些规模较大的合作社已经开始“多腿”闯市场。一些合作社在哈市农业部门资金的扶持下,在市区里开起了蔬菜直销店,不仅价格低于市场价,更能让市民在第一时间吃到新鲜、安全的本地菜;此外,一些合作社还积极参加农博会、哈洽会等各类展会,以展会为平台展示自己的产品,让更多市民和企业了解,叫响知名度,拓宽销路。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李天池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