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山西省农业厅将山西特色农产品(太原)展示直销中心的牌子挂在了龙头企业晋农集团的旗舰店。此前,在北京农业展览馆5号馆、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云南昆明布局的展示直销中心已先期投入运营。
由此,山西特色农产品面向全国营销的格局形成,成为山西解决本省特色农产品卖难的“利器”。
卖难之痛:农业营销体系长期外挂
入秋以后,全国农产品丰收之后出现谷贱伤农的事件,此起彼伏:从大白菜到柑橘,甚至于小麦等大宗作物。各级部门和各类媒体从不同角度为农民鼓与呼,但是救火式营销难以解决长期积累下的卖难之痛。
传统观点认为,千家万户的农民难以对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这一症结。
其实不尽然,而是农业产业发展先天不足导致的,从短缺时代实施的统购统销开始,农业更像个生产单位,农业产业的主管部门主要精力放在春播夏管秋收,颗粒归仓之后的事情成为农业部门以外的事情,农业不像一个产业,营销体系长期外挂。
当年,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长期处于绝对短缺,形成了农产品统购统销体制,来保障城市供给。
取消农业税之后,农业迎来了黄金十年,农业技术的广泛运用和规模化的大发展,让中国的农产品基本告别短缺时代。但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经营主体的农民,没能及时认清农业产业大发展之后农产品所面临的形势。
区别于工业化发展,受农业开放迟、市场化程度低等因素影响,农业生产呈现出蜂群状态,有规模但缺少顶层设计。
改革开放之初,自产自销中脱颖而出的农民经纪人和适应当时发展逐步建立起来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无法承载农业黄金十年大发展的流通需要。甚至,一些流通经纪人和市场已经成为垄断农产品销售的既得利益者,出现了人为把持农产品的收购和上市,阻碍农产品大流通等现象。
如何对农业产业顶层进行设计,让农业丰收带动农民增收成为各级政府部门亟需破解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