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实用资讯> 正文
如果你想创业,请读马云
2011-12-02 12:00:00

  2006年,我写了《谁认识马云》一书,仅仅时隔一年之后,《马云创业思维》这本书又即将出版。很多朋友跟我开玩笑,“你要跟马云结下不解之缘了”。当然,也有的朋友说,“这本书早就应该出了”。

  我却认为,不早不晚,正当其时。在《谁认识马云》出版之前,国内尚无一本完整的类似于传记性质的介绍马云的图书。也许,我是赶了个早。但是,仅仅是“认识”,或许是不够的。在认识了之后,我们有必要更深刻地理解马云,理解他的战略,理解他的思维。

  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许读者可以把这本书理解为《谁认识马云》的“姊妹篇”。毕竟,如果不“认识”,又谈何理解呢?

  一年之后,当我静下心来,把马云创业历程中的许许多多故事、案例反复推敲、比较之后,发现了一个令人兴奋的事实:马云是委实的“铁心”创业家、企业家。

  无论是在创业最艰难的起步期,还是到了成长、成熟期之后,他几乎一直在按照自己设定的路线在行动着。外界看到的也许是一个讲起话来就张牙舞爪、有着天马行空般想像力的马云(跟马云谈话,思想要高度集中,他可以从互联网把你带到世界大战中,一不小心就跟着他谈“飞”了),但是他自己却是个非常清醒的人,对于下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他比谁都清楚,尽管有时他也会有意或无意地“装糊涂”。

  换句话说,仔细探寻马云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战略,我们还是可以“揭秘”一些表层看不太清楚的东西的。不过,我对“揭秘”这个词似乎还是有些天然的排斥感。马云自己也常说,今天的商场上已经没有多少秘密可言,而且他也很自信,“阿里巴巴是不可复制的”。的确,几乎所有复制、克隆过来的商业模式,注定都要失败。但是,正所谓“大道相通”,总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12年的创业之路,马云似乎一直和这几个词语联系在一起:开拓,创造,颠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了一个著名的“二八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二八定律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由此理论而不断衍生,便有了管理学上的“二八定律”: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20%的项目。这种理论在经济学领域进一步放大,便形成了一种共识:世界上80%的财富集中掌握在20%的人手中。

  事实上,自资本主义的幽灵诞生以来,全世界的经济基础几乎都是建立在“二八定律”指导之下的。于是,便有了全世界公认的最善于经商、创造财富的民族——犹太民族,有了世代相传的经营秘诀:做有钱人的生意。

  然而,上个世纪80年代末,当互联网如幽灵般从美国东海岸的实验室窜将出来之后,这种古老的商业规则却正处于“寿终正寝”的边缘。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新的规则——“长尾理论”。关于这种理论,最朴实的中国式解读就是那句老话——“人多力量大”,或者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遗憾的是,在互联网诞生之后的十几年之后,“二八定律”还是为大多数人所信奉的“普世真理”。于是,纵观各行各业,受到重视的永远是大客户、大企业,而市场上大量存在的、散落于各个角落的另一个群体——中小企业,却如孤岛上的“弃儿”一般,鲜有人问津。

  真理常常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阿里巴巴B2B一出世,马云就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只抓“龙虾”、放弃“鲸鱼”,“做中小企业的救赎者”。

  在马云之前,阿里巴巴B2B的模式在全世界都找不到一个成熟、成功的模式。但正如同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那个傻小子一样,为了完成战友的心愿,铁心要做“捕虾船长”。他们都成功了,偶然中的必然。

  而且,马云也常常自诩是阿甘一样的人物:“我自己觉得:算,算不过人家;说,说不过人家。但是我创业成功了。如果马云能够创业成功,我相信80%的年轻人创业能成功。”当企业家马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相信,对于中国的年轻人来说,在钦佩、感动之余,还多了一份鼓舞。

  当然,马云的本事也不仅仅是抓龙虾那么简单,不然他也无法掌舵一个庞大的电子商务王国。更重要的是,马云有极强的本土化运营能力,而这正是大多数在华的跨国公司最欠缺的。

  “当你坚持做一件事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问题根本绕不开。”这是企业家马云的口头禅。2002年的时候,他便发现如果诚信问题不解决,网络生意就是“瞎掰”。等待环境慢慢改善只能是坐以待毙。于是,在阿里巴巴创办三年后,马云便高调开始推出“诚信通”。

  因此,他能够领导一群蚂蚁雄兵战胜eBay那头大象,他能够让杨致远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公主”(雅虎中国)下嫁给阿里巴巴,还要陪上10亿美元的“嫁妆”。

  创业教父,这是本书第一章的开篇之词,马云是配得上这个尊称的,因为使命感在他心中是至高无上的,“我们这些人不努力,就没办法给70年代、80年代的人留下更多的经验,就没有办法超越50年代的前辈。我希望50年代的人能够记住,只有60年代、70年代人超越了他们,只有帮助60年代、70年代人成功了,企业才有希望,中国才有希望。”

  《赢在中国》的一位年轻选手曾经这样说,“每次听那首《在路上》时,都会在心里默默地流泪。”不仅是这位选手,就连我自己这样一个已过了而立之年、正在“奔四”的传媒工作者,也常常会因此而感动。而感动之余,我也在思考:创业,对于人生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仅仅是为了追求财富的增长,为了赢得这个社会的喝彩吗?

  我想,所有的创业者在踏上征程的时候,必须弄清楚这个问题。而我的答案便是:创业是人生的缩影,创业的征程是人生之旅中的精彩片段。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更应该把创业理解为一种过程,甚至整个生命都是一种过程。因为有过程,生命才会有乐趣。

  30岁的马云第一次创业时,还是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当时,他曾信誓旦旦地告诉自己的同事和领导:10年之后马云还会再回来(教书)!他的想法很简单,也很天真,“花10年时间做一家公司,证明一下自己,再把学到的东西拿回来交给学生。”当然,上苍已经成全了马云太多的梦想,这个“10年之后回去教书”的幻想最终还是“破灭”了。

  其实,尽管今天的马云已然成为中国最大互联网公司的掌舵者,成为一个得到了业界盛赞、资本追捧、公众认可的优秀企业家,他的创业之旅就此画上句号了吗?最起码我不这么理解。在中国,公认的“国内第一CEO”当属海尔的张瑞敏。对于自己的角色,张瑞敏有清醒的认识——永远都是创业者,而不是所谓的“守业者”。在形容自己每天的心情时,张瑞敏用了八个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创业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本文为《马云创业思维》序言)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