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实用资讯> 正文
创业,不能总呆在“保温箱”里
2012-03-02 12:00:00

胡荣伟开了一家卖场专卖农产品。  徐贤飞摄

  在方家村,他是男女老少嘴里的“胡总”。“胡总”叫胡荣伟,26岁,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莘畈乡方家村大学生村官,当地一家农产品卖场的老板。

  一个乍暖还寒的日子,胡荣伟坐在田边,跟记者讲起他的故事——一个85后城市青年3年的农村生活。

  有些人就是早熟,总是在别人懵懂时,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胡荣伟称自己就属于“早熟品种”。18岁,在大学里卖电话卡;19岁,办了一家培训班;20岁,开书店……他兴趣十足地不断折腾。

  2008年12月,22岁的胡荣伟卷着铺盖,来到离金华城50公里的莘畈乡,当起了大学生村官。“我考试时,第一志愿填莘畈,第二志愿还是莘畈。”他破釜沉舟,就是要到全市最远的乡镇去。

  胡荣伟任村官的方家村,登记户籍580人,一半人在外打工创业,留在村里的,多数是老年人。“无聊、无趣、无所作为。”胡荣伟起初也郁闷过,“看着太阳东起西落,村里走来走去就那几张脸孔,心里怎么不发慌?”

  总要做点什么吧?爱折腾的胡荣伟承包了村民的田种西瓜。“这里的农民多少年都是种水稻,每亩每年赚三百元。怎么劝,怎么说,都不听,好像田里永远只能种水稻。”

  胡荣伟急了,决心自己带头干。“以前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是仰望星空,有着许多天马行空式的美好;这两年,我学会了脚踏实地的奋斗。”胡荣伟说,头一年,他包了10亩田种西瓜,全都是他一个人管理。每天在地里肩挑背扛。赶上风调雨顺,当年西瓜获得了丰产,可是却没有丰收。原因听起来很不可思议:西瓜熟时,他却“忘记摘了”。胡荣伟当时正给村里的孩子办补习班,每天忙得脚不沾地,硬是把西瓜地里的事给忘记了、耽误了。

  最终,能有四五万元收成的地,只收入了一万元,看得村民们直摇头,笑骂“真是败家孩子”。但是他种出来的西瓜,让大家眼前一亮。第二年,很多村民都在自己地里种上了西瓜,胡荣伟也扩大了种植规模。“又犯了理想主义的毛病,一下子包了100亩田种西瓜。”谁知那一年,方家村遭遇大洪水,西瓜田全成了鱼塘。“洪水过后,我到田里看看,还抓到一条白鲢呢。”胡荣伟苦笑道。

  “我到底适不适合在农村干?连种瓜都种不好,我还能干点啥?”胡荣伟坐在瓜田边,脑子嗡嗡地响。

  第三年,胡荣伟还是鼓足勇气,继续承包了100亩地,但分成三部分,一块种西瓜、一块种土豆、番薯等宜储存的蔬菜,一块种桃树、樱桃。经当地组织部门介绍,他到金华市农科院拜了师学技术。

  就在创业路刚刚有了起色的时候,又一个抉择等待着他。去年,金华某监狱招聘公务员,胡荣伟笔试通过了。要不要参加面试,改变眼下的生活方式,他有点纠结。可乡长的一句话,让他醍醐灌顶:“胡荣伟你可能不适应那样的生活。”“我一下子明白过来了,朝九晚五的生活,真不是我想要的。”胡荣伟说,这事他至今瞒着父亲。“我爸总想让我当个公务员,找个老婆也容易点。”

  “我想要什么?”答案呼之欲出。村里有很多事,田又要管理,他下定了决心,选择创业富民当“胡总”这条路了。去年,他在这条路上走得顺顺当当。西瓜收益不错;蔬菜大礼盒畅销全省各地;还开了家农产品大卖场,集合了全乡优势农产品,畅销全省。他算了笔账,去年他把前两年种西瓜亏空的20万元全部还清,还盈余10来万元。

  3年到期再续聘3年。一眨眼,胡荣伟就干到了第4年。26岁的他要大干一场了。他向记者透露,自己正与莘畈乡的其他两位大学生村官准备开办一家农业开发公司,打造一个种、养、销、吃、住、玩一条龙的休闲项目。

  “不过,大学生村官创业,毕竟还是在‘保温箱’里的。”胡荣伟承认这一点。市、区、乡对他们有各类创业补贴政策,还有其他优惠政策。他也在想,“能不能学会飞翔,独立面对市场的大风大浪,就在这两年。”胡荣伟说。

  “理想再美好,也要把肚子吃饱,然后再用自己的力量去实现理想。”胡荣伟说,他现在的想法就是好好干,把乡里的农产品都卖出去,让群众赚更多钱。在他的带领下,村民刘夏浦把自家的蜜梨装进包装盒,贴上标签,原来一两元一斤,如今售价翻了一番。

  胡荣伟相信,有一天,他会将自己在方家村的这一段经历好好总结一下。它不是一部小说,而是完完全全由真实生活构建的青春读本。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徐贤飞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