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实用资讯> 正文
鼠标耕耘:三人种田全村吃
2012-09-19 16:21:00

  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2185亩水稻田,只有3个人种,还种出了亩产750公斤!

  在张家港市永联村的现代粮食基地,黄金法、刘中锋、徐俊才,一起创造了这个奇迹。

  “我们到了!”9月16日上午,司机一脚刹车,车子稳稳停靠在一处壮观的水稻田边。用“壮观”来形容,是因为记者从未见过这样的水稻田:粗壮的稻秆近一米高,饱满的稻穗冲天长。

  “刘中锋在哪呢?”记者问。来之前,村干部告知他是搞田间管理的,而一眼望去,稻田里不见一个人影。“他呀,也算个庄稼人,种地的工具却不是钉钯锄头,是鼠标!”村干部笑着领记者走进了稻田北侧的管理房。

  走进去,一个皮肤白皙的小伙坐在电脑桌前,手握鼠标眼盯屏幕。他就是刘中锋,拥有昆明理工大学自动化、农业工程专业双学位。30岁的他,前年从永联钢厂制氧车间转行过来,负责这处现代粮食基地。

  “去年亩产超过省A级水平,收的粮食,1万多村民吃不完,还供应村办企业职工。”刘中锋得意地说,之前大家都不信“电脑能种田”,而产量一出来,周边大户都傻了。电脑种田的核心,就是他所在的控制室。一条长桌摆满电脑,加上整面墙的大小屏幕,构成了这个计算机田间管理控制系统,这在省内还是唯一。

  电脑种田?看出记者惊讶,刘中锋熟练地用鼠标点开“组别三”选项,大屏上跳出稻田实时图像,  下转A10版

  上接A1版 右上角有红色阀门小图标不停闪烁,点击图标,对应显示“阀门九”,再点击,阀门图标变成了绿色圆点,设置好超时报警后,刘中锋说,“开始放水了!”从发现缺水到定点灌溉,只需要点击几下鼠标,跟玩电脑游戏“开心农场”一模一样。

  “我们把2000多亩地分成了5个区256组,每组都有视频监控,地下埋了传感系统,哪里缺水点哪里。”他说,系统的源头是一个微型气象站,温度、气压、降雨、辐射量等数据实时传送到控制室,根据这些数据和田间传感器的反馈,电脑会自动分析,提醒田间管理,还可以查询过去任何一个时间点对这块地的任何操作。遇上突发情况也不慌,控制室里安装了“一点通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视频直通省、市农委专家办公室。

  现实的水稻田毕竟不是“虚拟农场”,插秧、施肥、收割……这些可都离不开人。而在永联村粮食基地,这些活基本上是由黄金法一个人干。在管理房后侧,黄金法慷慨地打开了他的“武器库”,让记者大开眼界。

  久保田半喂入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洋马高速乘坐式插秧机、上海纽荷兰四驱拖拉机、徕卡农田激光整平系统……近百平方米的仓库里,如同开了一个小型的国际农业机械展。一台播种机,一小时可以播1500个秧盘,约60亩地;一台“久保田”,每小时能收割10多亩地。这个粮食基地所在位置原来是一个自然村,搬迁后到处是宅基地和水塘,平整时便用上了外形酷似“月球车”的徕卡设备,通过激光反射调整牵引式平地铲,土地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这使得生产节水30%,减少田埂占用面积5%,增产30%左右。

  “全过程都是机械化,整个‘农业机械生产队’就我一个光杆队长。”黄金法笑着说,水稻育秧有自动化育秧盘流水线,孵苗在智能温室工厂。插秧时,他把育好的秧苗从温室运到田间,用插秧机插好。收获时,他先开着收割机收割,再把稻谷送进烘干车间,点击一个“翻斗”按钮就ok。更重要的是,这里育秧、烘干不是用煤电,而是通过管道从西边村钢铁厂引来余热,运行一天能省下上万元成本。

  遗憾的是,采访当天,记者没有遇到徐俊才。63岁的他是张家港市作物栽培站的老站长,兼任永联粮食基地技术员。去年全省水稻“赤霉病”大爆发,通过监测他提前采取了措施,加之引进“铁杆大穗”早熟晚粳品种,才创造出这个“产量神话”。今年稻秧刚插下去,他又实施“稻鸭共作”,一亩地里放养15只鸭子,在抽穗前的2个月里,吃光了田里的害虫,还收获了1万多只草鸭。据预估,今年这块粮食基地的产量还将再创新高。

  “我们永联大米不要太抢手喔!——大米基本不出村,村民凭票优惠供应。”陪同的村干部不无遗憾地说,“听说你们来采访,本想找点永联大米请你们尝尝,可惜仓库里一袋也没有了。”

  “3个人就种好2000亩地,这代表了我们苏南‘精致农业’发展的大方向。”张家港市农委副主任李刚告诉记者,苏南不能没有水稻田已是共识,而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遇到了3个问题:一是劳动力哪里来?二是怎样摆脱农业生产“小而散”的产业基因?三是发达地区的农业究竟如何定位?如今,以永联村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农业基地,通过信息化和机械化,几个人就干了原本需要几百人干的农活,几块基地就实现了粮食自给,成功解决了劳动力不足和产出效率低下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则倚仗于一张覆盖全市的“规划网”。张家港正在做一件事:与南农大合作制定“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把全市农业资源整体“打包”发展,因地制宜,规划打造了凤凰水蜜桃示范园等50多个各级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在每个园区,又有若干个专业基地规划,譬如永联村,除了粮食种植基地,还规划建设了蔬菜、苗木、水产三大基地,现在已经全部投产。

  “三个人种两千亩地”的奇迹,背后是一条发达地区探索农业现代化之路。临别永联村,村口的一块巨幅标牌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上书:“以新的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收入方式,实现农民、农业、农村发展方式转变”。

来源:新华报业网   作者:吴剑飞 王世停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