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没有找到
当您看到这个页面,表示您的访问出错,这个错误是您打开的页面不存在,请确认您输入的地址是正确的,或者请通过下边的搜索重新查找资源,中国江苏网感谢您的支持!
30秒钟之后将会带您进入中国江苏网首页!
大学生村官网 > 实用资讯> 正文
一对银戒指“换来”一栋教学楼
2012-09-24 09:32:00

  

  

  下课后,孩子们在新教学楼前开展体育锻炼。

  本报记者 刘久锋 文/图

  新学期来临,经过近半年的奋战,由微博“梦想女孩”用一对银戒指“换”来的贵州山区“梦想小学”正式落成。崭新的教学楼在群山环抱中张开臂膀,迎接贵州省纳雍县昆寨乡夹岩村7个村民组的150多名“山里娃”。

  这所名为“梦想小学”的山区学校,源于半年前的一个梦想。

  今年年初,在一家举办“以物易物”活动的咖啡馆,21岁的贵州民族大学女生杨艾菁写下一个梦想,并发到微博上:“我想效仿‘别针换别墅’的故事,用一对戒指为贵州山区的孩子换一栋教学楼。希望朋友们能帮忙宣传和参与交换,把它变成我们大家共同的梦想,并一起实现它!”

  一石激起千层浪

  众多网友看到这条微博后,纷纷伸出援手:从乌鲁木齐网友的和田玉,到上海网友一枚价值万余元的钻戒,再到上海神秘网友的30万元捐款……短短23天的时间,价值仅仅200元的银戒指变成30万元的教学楼建设款。

  时任纳雍县昆寨乡党委书记的李践通过微博联系到杨艾菁,邀请并全程陪她到昆寨乡考察。

  夹岩村距昆寨乡政府22公里,全村7个村民组,约2000人,有2个教学点,都只招收一年级学生,老师不够,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只能前往邻村、邻乡就读,翻山越岭是常事。个别孩子须在凌晨5点起床,打着手电去上课。眼前的现实,让杨艾菁下了最后的投资决心。

  3月8日,杨艾菁与昆寨乡政府签订了在夹岩村建校的协议。

  “梦想小学”的建设凝聚着无数好心人的爱心:夹岩村近乎无偿征拨的4亩土地、深圳网友“沉泉”免费设计的教学楼图纸、杭州网友捐助的700册图书、纳雍县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退休老人们自筹5000元援建升旗台……

  最开心的是孩子们

  8月29日,离开学还有好几天,夹岩村的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兴奋和好奇。贴了洁白瓷砖的两层教学楼、摆满了图书的阅览室、铺了地板砖的小食堂、宽敞平整的篮球场、种满植物的花坛……很多孩子已经来学校转了好几次,有的每天都来操场上玩耍,尽情地奔跑、嬉戏。

  原本,夹岩村的两个教学点只能接受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不得不起早摸黑、翻山越岭,最远的需要来回步行4个多小时去邻村上学。有了“梦想小学”以后,孩子们从家里到学校最多不过半个小时。

  过去,学校只有一年级40多个学生和两名老师,新学校建好后,设置了学前班至四年级,全村7个村民组近150名孩子报名。

  60多岁的村支书吴学军很激动,村里从未有过一座像样的学校,这么多年全村只出过三个大学生,“终于在孙辈这里看到了村里的希望。”

  56岁的教师曹兴忠告诉记者,以前的教室没有电,没法安装电铃,上下课只能以哨声为号。

  “上午八九点上课,下午就两节课,估计3点左右就放学了,基本都是白天上课,原来要是碰到阴雨天或者光线暗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上课了。”曹兴忠说,“现在好了,教室宽敞明亮,通水通电,再也不用担心阴天下雨了。”

  让“微公益”接力前行

  从网络发帖到梦想变成现实,杨艾菁的“戒指换教学楼”公益活动在得到社会认同的同时,也引发对公益事业的思考。

  中国公益事业已经出现不少如壹基金、免费午餐这样的慈善组织,这种“慈善”需要走专业化、品牌化的道路。但与市场需要大型企业和小微企业一样,公益事业同样需要“微公益”。相信这个看起来简单温情的故事,应能激发更多人的“微公益”梦想。

  “戒指换教学楼”这一公益活动,呈现出来的是公益的低门槛:一个普通的大学女孩,因为有心,因为有爱,就能与网友互动完成一个公益梦想。做这样的公益,无需专业的知识作为背景,无需丰富的社会资源作为基础,无需大量的时间作为条件。

  作为“春晖行动”的发起人,贵州省农委宣传处处长郑传楼这些年一直默默地从事着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他认为,杨艾菁的行为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给我们上了一堂课。

  “网络的普及和‘微公益’的兴起让我们对慈善事业的形式有了新的认识,丰富的形式和内容让公益事业无所不在。一个绝妙的创意让一件原本不可思议的事情变成了现实,实现了杨艾菁的人生价值,也让山区的孩子实现梦想更近了一步。”郑传楼说。

  “此外,目前的微公益多是利用和发挥网络平台和网民热情,更多是依靠个人和志愿者的单打独斗,不容易长期延续,很容易因为个人原因影响整个活动的进程,甚至造成活动夭折或者出现其他问题。”郑传楼认为,“微公益项目如果缺乏政府的规范引导和社会机构参与运作,将难以持久。”

  贵州省委政研室副主任阮晶认为,决定微公益能走多远的还是人心。大众切不可看轻个人的分量,确有必要响应微公益的呼吁,没有负担、自然地成为其中一分子。这非强迫,也非强捐,在强大的慈善机构之外,自由的慈善公益本该有这样的空间,这是最有魅力的一种慈善事业。慈善公益的兴衰不在天命,不取决于偶然利好,而终将由开放、快乐的人心赋予生命力。微公益改变人心,人心让现实美好。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刘久锋   编辑:车婧
复制本文链接
页面没有找到
当您看到这个页面,表示您的访问出错,这个错误是您打开的页面不存在,请确认您输入的地址是正确的,或者请通过下边的搜索重新查找资源,中国江苏网感谢您的支持!
30秒钟之后将会带您进入中国江苏网首页!
页面没有找到
当您看到这个页面,表示您的访问出错,这个错误是您打开的页面不存在,请确认您输入的地址是正确的,或者请通过下边的搜索重新查找资源,中国江苏网感谢您的支持!
30秒钟之后将会带您进入中国江苏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