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中的时光穿越
2024-04-24 17:0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何万敏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三河村,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许多彝族村寨一样,根植于大山之中。祖祖辈辈与山相守,绵延的群山,早已是支撑生命的脊梁。

  眼前,一座座连排小院,黄墙灰瓦,花草摇曳,干净整洁。年轻人在蔬菜大棚里劳动,老人们一边刺绣一边聊天,声声鸟鸣不时从葱茏的松林传来,整个彝家村寨显得恬静闲适。

  开阔的广场,一段碎石块铺砌的外墙上,金色大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十分耀眼。石墙连着一栋两层的木制建筑,这就是三河村村史馆。一个村庄的前世今生,一群人的脱贫致富故事,都被浓缩其中。

  石头磨、黑黝的吊锅、简陋的背架……一件件家什让人回忆起艰难的岁月;黑木耳、羊肚菌、苦荞茶……一袋袋农特产品呈展着如今美好的生活。

  讲解员罗英身着彝族姑娘的盛装,她深情讲述着三河村干部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奋战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故事。“每一次讲解,就对这片土地多了一次了解。”罗英说。

  2018年,罗英从广元川北幼儿师范学校大专毕业,先是到三岔河镇中心校当教师,后来进入美甘乡中心校,现在三河村驻村。“解说词虽然有文稿,但背稿子太刻板了。”罗英特别想告诉大家的是:“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有责任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过去、珍惜现在、面向未来。”

  起初,带着罗英讲解的是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李凯可谓对三河村了如指掌,当然也是讲解最多的人。

  李凯从西南石油大学毕业后留校,在经济管理学院读“2+2”(两年辅导员,两年研究生)时主动请缨,于2018年夏天来到昭觉县。在三河村挂职一干就是5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位90后在大山深处书写了美好的青春。

  村民吉好也求居住过的老房子,依旧保留在山坡上,离新安置点只有几分钟车程。一条蜿蜒的乡村公路,串起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村庄。

  人们沿步道边走边看,时间在一个青山浓郁的时空中被压缩,思绪在乡野沉静的氛围中有了神奇的穿越。

  那是以往的村口,陈旧的土坯房,典型的彝族聚居深度贫困村。踩着破碎的石板路往山坡上爬,抬头看到几根木柱支撑着一面风化开裂的夯土院墙,是老房子的院门。院门低矮,低头才能进屋,褐色泥墙四处开裂。昏暗的房屋里面也是典型的彝族民居结构,没有隔墙,只有几根柱子支撑着屋顶,地面中部位置的火塘,无声地道出冷清。简陋的居住条件只是可见的一方面,烦恼更多出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展认同上。这里的彝族群众同其他僻远大山里的人们相像,长期以来与现代经济生活存在较大差距。

  留存的旧村落与活泼的新村庄,在同一座山梁的两头。从旁边更高的高山俯瞰,山梁狭窄地横卧在密林之间,周边的山峦层层叠叠,几乎全被茂盛的树木所覆盖。透过缝隙仔细看去,村民种植的玉米或土豆或荞麦镶嵌其中,显示出无穷的生机。

  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平均海拔2520米,最高处约2800米。青山绿水不只是用来欣赏的画卷,生态文明的要义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同频共振、和谐友好。完成脱贫攻坚战、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之后,三河村开始思考,立足资源打造红色教育旅游线路,把旧址、新居和村史馆串联起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三河村森林覆盖率超过村域面积一半,以松林为主的森林四季皆绿,间以灌木、索玛花等植物种类,春天花开秋天染红,山地森林景观令人陶醉。良好的生态环境,营造出优质的空气质量和优良的地表水质。高山小气候带来的是充足的阳光和舒适的气候。只需要避开冬季最冷的时节,注意防止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三河村称得上是理想的民俗文化体验、休闲度假、避暑养生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彝族传统文化和红色旅游文化相得益彰。慕名而来的游客,可以到农特产品展销馆选购绿色生态产品,也可以选择入住酒店或者留宿民宿点,侧耳倾听一个村寨的历史变迁。

  在三河村,与高山同仰望,与林涛共呼吸,在时光中穿越。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