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松村里话今昔
2019-01-03 09:57:00  来源:人民日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1月1日上午9时30分,气温零下13℃,积雪覆盖的克松村里,村南“平措豌豆粉丝加工厂”前,平措、刚珠夫妇已经开始晾晒新年制作的第一批粉丝。

  “农闲人不能闲。”52岁的平措笑着说。2018年,他家豌豆粉赚了十几万元,利用豌豆粉的下脚料,家里还饲养了36头藏猪。

  位于西藏山南市郊区的乃东区昌珠镇克松村,是西藏民主改革的第一村。1959年,在这里的克松庄园,奴隶、农奴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由人民群众按照自己的意愿民主选举产生的农民协会。在农协委员们的带领下,奴隶和农奴们开展了反叛乱、反差役、反人身奴役和减租减息斗争,西藏民主改革在这里迈出了第一步。

  60年过去了,克松村除了村史馆旁特别保留的3间土坯房还能看到60年前吃不饱、穿不暖的历史,其他的一切都欣欣向荣,体现着现代、富足。10年前,这里的群众家家都住上了300平方米以上的藏式院房。如今,家家户户都有农用车、摩托车,一半以上家庭有了越野车。2018年,除了政策性补贴,克松村村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超过1.8万元。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让我们劳苦大众过上做梦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82岁的扎西是1977年入党的老党员,他说,1959年之前,他家里世世代代当奴隶,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他是母亲在牛棚生下来的,常常吃不饱。他8岁开始当“差巴”(专门给农奴主干活的奴隶),很多伙伴20岁出头就被折磨致死。当时村里的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

  现在,扎西眼不花,耳不聋,把自己的院子伺弄得花果飘香。“现在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20多个,德吉今年95岁了,身体还很康健。”扎西说。他的大孙子去年大学毕业在拉萨工作了,另两个孙子都在内地上大学。党的好政策,不但让村民富裕起来了,而且让社会事业发展很快。党和政府鼓励村民在医院分娩,不但自家不需要花一分钱,而且出院时给1000多元分娩补贴。

  随着山南市城镇化发展,2017年,克松村改为克松社区。不过,村民们还是习惯性地称这里“克松村”。在克松社区党员活动中心的二楼露台上,十几名村民正为藏历新年排练节目。83岁的达娃老人正为如何将感党恩的内容加入传统的“三词颂”说唱艺术与村里37岁的文艺骨干尼玛央宗切磋着。

  克松村第六任党支部书记边巴次仁介绍,克松村目前面临两大机遇与挑战,一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基层党建如何适应社区管理的新要求,二是如何对接山南市城镇化,增强第三产业。“大家已经着手研究怎么利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的红色资源发展有特色的农家乐等旅游产业。”边巴次仁说。

  “致富路上,一个也不能落下。村里吃低保的有两位残疾人,居委会已经跟我商量过了,元旦后安排他们到我家的豌豆作坊干活,每天工作四五个小时,月薪2000元。”平措、刚珠夫妇对记者说。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