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没有找到
当您看到这个页面,表示您的访问出错,这个错误是您打开的页面不存在,请确认您输入的地址是正确的,或者请通过下边的搜索重新查找资源,中国江苏网感谢您的支持!
30秒钟之后将会带您进入中国江苏网首页!
大学生村官网 > 三农视点> 正文
产业扶贫,怎样打出“特色”这张牌
2018-09-21 09:52:00

  编者按 发展特色产业是产业扶贫的有效途径之一。特色产业怎么选?由谁来发展,怎么发展?如何保持可持续性?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没有标准答案。本期介绍的3个村的实践探索表明,只有将特色转化成优势,才能带动更多贫困户,才能推进精准扶贫和促进农民增收。

  特色产业谁来发展,怎么发展

  为贫困户量身打造参与方式

  “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也要用知识改变父老乡亲的命运。”王锋说,“由于本村老百姓缺乏科学的种植、养殖技术,缺乏专业化的经营理念,缺少发展资金,很难从农业生产中获取高额利润,我决心用我学的知识去帮助老百姓发展产业。”

  2014年,王锋回到家乡陕西省淳化县石桥镇咀头村,他在媒体中看到,甘肃省两当县以发展香菇产业带动贫困群众精准脱贫的报道,立即跑去参观学习。回来后,他又到陕西食用菌主产区安康、汉中调研,发现由于当地封山育林禁止砍伐树木,造成原材料缺乏,许多企业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给市场造成了很大的供需缺口。同时,他在请教专家后得知,淳化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苹果残枝等原材料都非常适合发展食用菌产业。

  “这个事可以干。”2015年10月,投资800万元的淳化合坤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香菇基地开始建设,流转土地208亩,“这个香菇基地,一定要把贫困户吸收进来。”王锋下定决心。

  如何带动贫困户加入到香菇产业中?王锋创造性地提出了“四统一、一保底、三针对、两植入”结对帮扶方案。“四统一”,是统一规划建设、统一菌袋加工、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收购销售。“一保底”,是确保农户受益。“三针对”,是针对有经营能力且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采取认领大棚自主经营,达到产业脱贫目的;针对无经营能力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吸引到园区务工,挣取工资报酬脱贫;针对鳏寡孤独贫困群众,公司每月每人给予300元生活补助。“两植入”,是植入中国银行45万元的帮扶资金,带动45户贫困户发展食用菌生产,每年每户分红2400元,连分5年;植入苏陕合作200万元金融扶贫资金,用以扩大公司规模和生产,使贫困户每户每年从公司保底分红1000元,辐射带动200户贫困户。

  王锋说,这些帮扶措施既不养懒汉,又能解决制约贫困群众生产中的资金、技术等问题,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合作经营、租赁经营等形式,为每个类型的贫困群众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参与方式,不但盘活了农民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激活了农村发展要素,而且进一步拓展了群众的生产、生存和发展空间。

  63岁的寇权兴属于有自主经营能力的贫困户,他通过1万元扶持资金,认领了一个“四统一保”的香菇大棚。“以前也想这样干,可是没钱缺技术,挣得起赔不起,现在保底6000元,旱涝保收,咋能不放开胆子干。”今年,已有13户像老寇这样的贫困户,加入到了承包生产的行列中。

  “明年还加棚不?” 技术员对寇权兴说,“最少再加一个,种得好,准备加两个。”话语里,寇权兴充满了干劲。

  一年来,王锋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探索出一条农田变合作基地、粗放管理变集约经营、贫困户变股东的产业扶贫新路子。公司214个生产大棚,全年产值达到700多万元,给群众股金分红27.68万元、发放土地流转金68万元、务工工资80多万元、鳏寡孤独供养金3.24万元。 胡明宝

  【点评】 特色产业怎么发展,由谁来发展?无疑要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目前全国有175万家农民合作社,430多万户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虽然数量不少,但整体规模小、实力弱,驾驭市场能力亟待增强。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要完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紧密利益联结,鼓励新型主体带动更多普通农户和贫困户,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精准扶贫和农民增收上来。

  特色产业怎么选,如何立得住

  让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好

  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吴山镇楼西村,放眼望去,近3000亩奶油南瓜地已经进入膨果期。“今年全村54户贫困户全部参与种植,预计户均将增收7000元。”长丰县农委产业扶贫办公室副主任贺雷风告诉记者,早在2015年该村就把奶油南瓜作为楼西村“一村一品”扶贫特色产业进行引进推广。

  在楼西村产业发展规划图上可以看到,精品南瓜占地超过50%。为什么选定奶油南瓜?

  “奶油南瓜种下去基本上就不太用管理了,亩产2500至3000斤不是问题。”64岁的贫困户赵桂荣,和老伴儿俩人种了6亩奶油南瓜,还种着几亩水稻,养着鸡鸭和猪。“现在的农村多数是我们这样的老年人,要好种才行。”

  楼西村有种植南瓜的传统,而老南瓜售价每斤0.2元,还没有市场;奶油南瓜每斤1元以上,却供不应求。老南瓜个儿大,一顿吃不完,不利于储存;奶油南瓜每个1.5至2斤,且货架期长、耐储运。“这个南瓜又甜又面,好销得很。按照去年每斤1.1元的收购价,再加上政府补贴的3000元,今年光南瓜一项就能收入近2万元。”赵桂荣盘算着说。

  从最初试种30亩奶油南瓜到如今的3000亩,4年翻了100倍。然而,推广种植新品种,并最终让贫困户从中稳定持续受益,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几年来,楼西村创新探索出了“闭环一体化”的脱贫方式,从供种育苗、技术指导、订单收购各个环节对贫困户给予扶持。

  说起选择奶油南瓜产业,这要回溯到4年前的一次品种示范展上,结合楼西村地处江淮分水岭岭脊,常年缺水的实际情况,贺雷风瞄准了奶油南瓜,当即联系了种子生产厂家北京博收种子有限公司,并当年在楼西村安排试种了3亩。

  为了让种植户信任并接受,村委会和大户首先带头种植。“目前带动了全村所有贫困户,并且辐射到全镇一半以上的村。”楼西村党支部书记陶余川成立了玉川家庭农场,经济社会效益可观,“预计今年自行种植户人均增收3000元,土地入股户人均增收600元,资金入股户人均增收750元,务工就业人均增收4600元,资产收益户人均增收500元。”

  产业扶贫要在产销对接上做文章。为了搭建起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桥梁,陶余川牵头和永辉超市对接,签订了收购协议。“奶油南瓜上市时,永辉超市的采购车就会到地头来收货,运往湖北、江苏等地。”对于销路,村民一点也不担心。

  为打造品牌,楼西村正在筹划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收购储藏基地。目前,已经和陶楼镇、下塘镇、杨庙镇等周边乡镇签订了收购协议。种苗由村里统一提供,统一进行后续技术指导,最后再将产品统一订单回购。除了鲜销,村里还想到了加工,计划引进龙头企业,建立本村的加工车间,这样还能带动一部分贫困户就地就业。

  “为了保证脱贫质量,要让每个贫困户都有产业做依托。”楼西村两委负责人清楚地意识到,培育一个特色产业非一日之功,需要3到5年甚至更长时间,这需要耐得住寂寞,下足绣花功夫。 缪 翼

  【点评】 扶贫特色产业怎么选?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一个地方适合什么产业,不仅要看当地资源禀赋,也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有资源没有主体带动不行,其他条件具备没有市场也不行。因此要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选准特色,做好规划引导和市场对接。

  特色产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小艾蒿”种出“大产业”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蒿原本是生长在荒坡、田间沟渠的一种很常见的药草,如今在北京市农业部门的努力下,艾蒿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成为郊区低收入村脱贫致富的“金枝玉叶”。

  新庄堡村是北京市234个低收入村之一,总耕地面积1762亩,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206元。一直以来该村缺乏有效的增收产业,唯一的产业就是3600余亩的鲜食杏,但是受树龄老化、市场价格疲软等因素影响,部分仁用杏收不抵支,鲜食杏经常滞销,严重影响农户收益。从旅游资源上看,新庄堡村地处“百里山水画廊”景观路段,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017年,北京市农业局植保站选派了优秀青年干部张涛赴新庄堡村任第一书记,一年来,他摸清了村里的产业现状,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产业帮扶策略,引入了艾蒿这一特色产业,启动“艾蒿文化世园主题村”建设项目。

  据张涛介绍,主题村主要通过“艾蒿主题农业公园”“艾产品研发中心”“艾主题餐厅”“艾健康疗养中心”“艾文化长廊”等一系列项目建设,把新庄堡村变成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

  作为2019年北京世园会的主题村之一,新庄堡村的“艾蒿文化世园主题村”项目借助艾蒿特色产业,集艾蒿种植、园艺景观、休闲体验、艾产品研发与加工、艾灸疗养、中医文化弘扬六位于一体,最终将打造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村。

  据介绍,通过9个月紧锣密鼓的筹备与建设,目前占地200亩的艾蒿主题公园已完成主体建设,成为北京地区首个同时种植食用艾蒿和药用艾蒿两类艾蒿品种的观光园,园区既可以采摘艾蒿鲜叶也可以游玩、拍照。

  在艾蒿二产打造上,艾蒿加工品已投入了小规模生产,产品涵盖艾蒿糕点、艾尖茶等,艾蒿糕点种类达30余种,艾蒿曲奇、雪花酥、艾蒿千层蛋糕既有颜值、口感又有食疗功效,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平均价格30元一盒。此外,精心炒制的艾蒿茶,选用观光园无公害生产的艾蒿嫩尖制作,品质上乘,长期饮用对治疗胃寒、失眠等具有显著功效。

  艾蒿三产项目——艾主体餐厅及艾灸综合体验馆于8月中旬开业,主打特色餐饮与中医疗养产业。目前,餐厅研发了40余道艾蒿特色菜品及主食,既有艾蒿脆皮虾、艾蒿炖鸡、艾蒿牛蛙等“重口味”菜品,又有艾蒿丸子、艾草鸡蛋、艾米果、艾面条等清淡小菜及特色主食,餐厅目前可容纳100人同时用餐。同时开设的艾灸综合体验馆,可让游客观光后在此体验灸疗服务,放松身心。

  据介绍,截至目前,项目共流转土地200亩,村民实现租地收入22万元,全职就业农户25人,其中低收入户13户,针对多数低收入户劳动能力弱的特点,提供餐厅服务、产品售卖等轻体力就业岗位,预计年人均增收1.89万元,艾草茶采摘的兼职农户18人,年人均增收0.45万元。

  随着艾蒿主题公园的正式开放,标志着新庄堡村的“艾蒿文化世园主题村”项目全面落地。下一步,新庄堡村还将与优势品牌联手,大力发展特色民俗及艾蒿疗养产业,把该村打造成玩得美、吃得爽、住得舒、购得值的京城艾蒿第一村。 李庆国 芦晓春

  【点评】 只有将“特色”真正变成优势,实现产业融合,发挥可持续效益,才能让特色产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让广大农民种地更有赚头、生活更有奔头,贫困户脱贫更有盼头。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