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三农视点> 正文
村集体资源如何转化成真金白银
2018-09-07 09:42:00

 

图为浔龙河村在村民集中安置区打造的商住一体“好呷街”。

  编者按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完成改革的村子中,农民享受了哪些红利?农村有着怎样的改变?请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样本村——湖南省长沙县果园镇浔龙河村发生的变化。

  66岁的村民柳祥干没想到,当了一辈子农民还能变成“上班族”,而且公司就在村里,月薪4500元/月;76岁的陈仕卓更是没想到,已是古稀之年的他,还能搬出土砖房,住进联排别墅颐养天年;而过去挑着扁担四处叫卖豆腐脑的大姐贺彩珍,凭借着自己年少学习的擂茶手艺,成功逆袭为一名擂茶店的女老板和“房东”。

  这些故事,发生在湖南省长沙县果园镇浔龙河村。盛夏的村庄,山青水碧、白墙黛瓦、绿树成荫。清晨,金色的阳光洒在村民和游客的笑脸上,形成一幅灿烂美好的画卷。

  而在8年前,这里还是穷得响叮当的省级贫困村,村民“靠山吃不得山,靠水喝不得水”,90%的青壮年劳力不得不外出谋生计,村里暮气沉沉。

  从省级贫困村到产业兴、人气旺的生态艺术小镇,浔龙河的巨变靠的是什么? 答案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先行先试!

  2010年,浔龙河村开始实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调查,形成《土地调查报告》,明晰了土地产权关系,为开展土地流转、土地改革等工作打下了基础。随后,一场“社会资本+村集体资源”的碰撞、联姻在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土地从零到整

  盘活资源变资产

  浔龙河村的前身是双河村,地处长沙县中部,距离长沙县城15公里、长沙市区25公里。浔龙河村土地总面积11584亩,其中耕地1177.31亩,林地6645.44亩,宅基地573亩。山多、水多、人多、地少,一家人守着几亩薄田,难以养家糊口,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村里的地越荒越多。

  “我有一个梦,要把这里打造成城镇化的乡村、乡村式的城镇,现在这个梦想正在一点点变为现实。”浔龙河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柳中辉说到这里,嘴角微微一扬。2009年,当在外创业成功的他回到依然积贫积弱的家乡时,心里五味杂陈,身家过亿的他决定留下来实现这个浔龙河之梦。

  而彼时,村民脱贫致富的愿望也极为迫切。当年,柳中辉被全票推选为村党总支书记。

  新官上任三把火。柳中辉上任放的第一把火就是:摸清家底,明晰土地产权关系。为此,村里专门成立土地确权领导小组,对13个村民小组的土地进行调查,明确了组与组之间的四至边界,核实各户土地使用共有人、宅基地、耕地、林地情况,测量各组范围内塘坝、河流、道路等公用面积。

  产权明晰后,村里成立了土地合作社,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对村民土地进行集中流转后再统一流转给浔龙河公司,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规模化经营。

  在农村,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一分一毫让出来都难,而在浔龙河村,村民对土地流转事项进行民主决策时,支持率竟达到了100%。

  “过去的田要么撂荒,要么只种些口粮,而林地、水塘坡土基本闲着,现在都变成看得见的‘钱’了,我们拿着钱能买粮,还能腾出劳力务工挣钱,何乐而不为呢?”村民黄建国说。

  浔龙河公司按照每年每亩耕地600斤谷、林地150斤谷、水塘坡土200斤谷的价格对农民的土地经营权进行流转,以当年国家制定的粮食保护价折算成现金进行流转,平均每人每年可获得2000元左右的收入。

  薄田难养人,而全村的地整合起来,却可以成大事。柳中辉说,山水林田湖是一个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体,将整个村域进行流转,就是要用大保护促大开发,整体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艺术小镇,让浔龙河的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农房从住到租

  农户变身“房主”

  浔龙河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605户、1800余人,分散居住在7.8平方公里的山冲里,房屋使用率约为30%-40%,大部分农房处于闲置或者半闲置状态。

  分散和闲置的农房,对资源是严重浪费,也不利于生态艺术小镇的整体开发。可如何说服村民们放弃原来分散居住的房子,到重新规划的区域去集中居住,是一个无比复杂的大命题。

  “一开始我们想盖高楼,但是老百姓不愿意,他们还是习惯独门独户,所以后来我们就设计成了每家都有一个前院,有一个车库,有一条5米的后街,一楼可以做门面商铺,里面有厨房有卫生间。我们组织老百姓无数次开会,不断地调整修改和商讨。大家说还是想吃自己种的菜,我们就在住宅旁边规划了50亩耕地作为景观菜园,保证每家每户都有一分菜地。农民说,那我们的锄头耙头往哪里放?菜地里就又增加设计了工具房……”柳中辉说,一切按照政策和农民的意愿。

  对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进行置换,根据的是长沙市政府103号令拆除旧房,户均可获得59万元的补偿,新房按1到3人户210㎡建筑面积的基准分配,每增加1人则增加70㎡,以一楼商铺1300元/㎡、二楼三楼住房800元/㎡的价格购买,购得新房并装修后农民还有盈余。新房集体土地产权证和房产证,可抵押融资,具有资产价值,商铺和住房均可以出租,租金为商铺18元/㎡每月、住房10元/㎡每月。仅商铺出租村民每年可收入2万多元。

  “住进大洋房,感觉自己比城里人还洋气。”2015年,陈仕卓一家从漏风漏雨的土砖房搬进210㎡的联排别墅,一楼门面出租,一年坐在家中能拿到3万元的门面费,心里别提多美了。

  全村已有80户村民通过宅基地置换等方式获得集中住宅区统一建设的住宅,而一批二期的90户新房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村民正热切盼望着早日住进新房。

  产业从弱到强

  村民就地市民化

  浔龙河村过去产业极为薄弱,村民种点稻、养点猪。而村里的资源被盘活后,环境美了、公共设施全了,集体经济成长起来了,社会资本也纷至沓来。

  作为湖南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上市交易同价同权试点,浔龙河村规划了300亩集体经营建设用地,由村集体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商场、民营学校、医院、加油站、文体中心等可经营项目和旅游项目的运营,其获得的股份收益将由村民按土地合作社中的股份比例进行分红。

  在湖南棕榈浔龙河生态城镇发展有限公司的整体规划、开发建设和运营之下,浔龙河村确定了“以生态产业为基础、文化产业为灵魂、教育产业为核心、康养产业为配套、旅游产业为抓手”的产业发展路子。

  “五大产业充分考虑了当地劳动力资源的适应性。”浔龙河村党总支书记徐宏勋介绍,现代农业种植和农产品加工,主要为45岁以上的劳动力提供对技能要求不高的就业岗位;乡村休闲旅游和康养产业开发,主要为18-45岁区间的劳动力提供简单培训即可就业的服务性工作岗位;而乡村旅游、文化教育带来的大量客流和学生,能够为村民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通过城里统一的就业服务中心,为村民就业提供培训、指导和安置。

  产业发展为农民就地就业创造了大量机会,让村民就地市民化,日子越过越红火。“目前各产业已安置本地村民劳动力就业300余人,人均年增收5万至10万元。”更令柳中辉欣慰的是,该村及周边村一些长年在外的务工者开始纷纷回流。

  获得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证书、今年32岁的建筑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刘航在外工作多年后,被浔龙河村的发展吸引了,如今的他是湖南棕榈浔龙河生态城镇发展有限公司成本采购部负责人。“看着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作为参与者,很有成就感。”刘航告诉记者。

  专家认为,浔龙河的实践,解决了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就地就近就业的问题,解决了农民发展依靠土地但不依赖于土地的问题,解决了农民发展依靠农业但不依赖于农业的问题,是乡村振兴过程中一个值得研究的范本。

  

来源:dxscg.com.cn   作者:杨 娟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