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三农视点> 正文
岫云村民手编筲箕 一个拍卖了3000元
2017-11-17 10:04:00

  

  岫云村村民何正春编制的筲箕,一个拍了3000元。

  

  山里的生态农产品。

  

  26位岫云村村民来到活动现场。

  “500元、600元、1200元……3000元。”苍溪县岫云村村民何正春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亲手编制的、场镇上只能卖20元一个的筲箕,竟然能以3000元的价格被拍走。

  11月16日上午9点半,岫云村村支书李君带着26位村民,来到成都“远山结亲·以购代捐”的活动现场。一同出现的,还有来自秦巴山区的生态红薯、南瓜、猕猴桃,农民亲手制作的蜂蜜、腊肉、皮蛋。在这里,村民将找到“城里亲戚”,大山里的农产品会以认购的形式,出现在城市人家的餐桌上。

  几年前,李君启动了“远山结亲”计划,合作社跟村民签协议,保证养殖、种植的农产品不喂饲料、不施肥,生产的农产品由合作社收购;另一方面,他们在成都走家串户,推介农产品,“只接受认购,不接受捐款,这样农民才能有尊严的脱贫”。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成都举办认购活动。”李君介绍,当天上午的活动中,8家爱心企业共认购农产品1300万元,其中岫云村的就有600万元,“农民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有市场,才有创造财富的内生动力”。

  15个筲箕 

  村民手工编织 共拍卖4400元 

  “我们以前都是线上拍卖,这是第一次把拍卖搬到线下。”在贫困农户产品爱心拍卖环节中,第一个参与竞拍的是岫云村村民何正春亲手编织的筲箕。

  今年42岁的何正春,是岫云村唯一一户深度贫困户。他自幼父母双亡,年少时外出打工,一直在外漂泊。2016年噩梦接踵而至,突发重病,积攒的钱又被骗光。无依无靠的他,于同年11月回到岫云村,同时被认定为深度贫困户。

  一个人,两间土坯房,两条狗,是何正春生活的全部。即便无力承担农活,自立的他也并没有坐等政府资助。为了养活自己,他拣起小时候在村里学来的手艺——编筲箕。

  他从邻居那里要几根竹子,自己用刀劈成5毫米左右的细长竹片,坐在院子里一根根编织,“早上5点开始忙不停,一天才刚好能编一个小的”。然而,一整天的劳动成果,拿到镇场上,只能卖20元。每次赶场,也就收获百十来块。

  何正春生活状态的一段视频,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大家争相举起手中的号牌,“抢夺”这个起拍价只有50元的筲箕。“60元、300元、500元、1000元……”主持人口中的价格不断跳动。最终,这个筲箕以高出市场价150倍、3000元的价格被一家企业拍走。“做梦也没想到,太开心了。”何正春激动万分。

  会场上,何正春带来的另外14个筲箕以100元的公益价被认购。15个筲箕,共收获4400元。“以后,合作社会以每个50元的价格,长期稳定收购何正春的筲箕,这样他每个月至少固定有1000多元的收入,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李君说。

  26位农民 

  3户村民农产品 共拍得2.75万元 

  在活动现场众多企业代表当中,有一群穿着朴素的人格外抢眼,他们是来自苍溪县岫云村的村民。其中几个人,还是第一次走出大山。

  “从2014年开始,这样的认购活动我们办过很多次,却还是第一次来成都办。”李君说,“我们特地把村民带到现场,就是想让他们看看自己养殖的年华猪、时光鸡,各种生态农产品有多抢手,以后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我养的猪绝对没上饲料,每头猪要吃1000斤红薯、地瓜,3000斤青菜,500斤苞谷,喂一年才能长到200斤。”岫云村村民李远志,现场推介起他家的农产品。

  李远志也是村里的贫困户,妻子患类风湿,手脚变形,几乎丧失劳动能力。两人膝下无子,还有两个高龄老人要照顾。疾病的折磨和生活的贫瘠,曾让两人放弃未来,“挣一碗饭都难,没得半点希望。”

  直到2015年,李君把他们家的两头猪放到网上,拍卖了7600元。看到实实在在的收入,他们心想,“原来搞农业也能赚钱啊”。此后,他们与合作社签了协议,踏踏实实喂猪养鸡。

  这一次,李远志带来的农产品拍卖了12000元。现场三户贫困户的农产品共拍卖27500元。

  “农民本身很勤劳,只要他们看到自己的产品有人买,自然就有了搞农业的内生动力。”李君说,“远山结亲”计划同时解决了城里人想要吃得健康和农民想要增加收入的两大难题。

  4年“远山结亲” 

  8家企业参与 认购总额1300万元 

  2014年3月,第一次“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活动举行。李君清楚记得,首次活动吸引10多家企业、50多个爱心家庭参与,现场共认购了56万多元的岫云村农产品,“这让刚刚启动计划的我们,看到了希望。”

  四年过去了,在本次活动上,8家爱心企业共认购苍溪县农产品1300万元,其中600万元的农产品来自岫云村,总额达到四年前的近11倍。

  “这说明,山里的生态农产品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只要农民种的东西有销路,大家就有干劲。”李君说,接下来,村里将继续主抓“小农经济”,在保证岫云村出品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岫云村品牌,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岫云村。

  配合线上营销,成都的岫云村线下体验店,也将成为村里农产品持续、稳定的出口。“城里人尝过我们的食物,就会知道山里的东西有多好吃。”这家店,已然成为联结岫云村与大城市的桥梁。

  这些年,李君开启的岫云村模式,还带动周边5个镇70多个村3000多户农民年销农产品2000余万元。其中,贫困户占比近60%,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对话苍溪县委书记张寿于: 

  期待“岫云”品牌走向全国 

  11月16日,针对苍溪县精准扶贫工作部署和岫云模式,记者与苍溪县委书记张寿于进行了对话。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自精准扶贫以来,苍溪县在帮扶山区“空心村”贫困农户,有过哪些具体的工作部署、出现过哪些优秀的扶贫案例、形成了哪些值得推广的经验?

  张寿于:苍溪是劳务输出大县,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作为社会成员的主体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农村之心”一度空去。精准扶贫以来,在省市的统一部署下,将省13个专项扶贫扩展为23个,将省“五个一”驻村力量壮实为“七个”,并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举起返乡创业扶贫的大旗。这些都是我们重大的工作部置,目的就是消灭“空心村”。5800余名在外务工事业有成者回乡创业,以80后为主体的820余名返乡创业者当选村两委干部,其中62人当选村支书,268人当选村正副主任。白驿镇李君、雍河乡刘敏等一大批带动周边村子连片脱贫的典型都是其中优秀的扶贫案例。如今,以红心猕猴桃、中药材与健康养殖的三大百亿产业挺起了我们县脱贫奔康的脊梁。这是我们最值得推广的经验。

 

  “岫云模式”已成为国内可复制的扶贫典型案例,苍溪县党委、政府未来将如何推广这张“活名片”?

  张寿于:苍溪是中国红心猕猴桃原产地、著名的雪梨之乡,更是“国家绿色畜牧业示范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741个村,村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可目前,我们在成都才有一个“岫云”,我们的体验店也还只局限于四川,我们的梦还在重庆、陕西,乃至北京。接下来,如何以“村”为单位规范地运作我们的“一村一品”是下阶段的工作重点,树立起一批岫云这样的“活名片”是我们的目标,早日让“岫云”这张活名片走出四川,同样也是我们的目标。

来源:华西都市报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