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三农视点> 正文
打出“三手好牌”,牵住脱贫攻坚“牛鼻子”
2017-08-04 09:32:00

  编者按 注重规划先行、聚力产业扶贫、巧借市场之手,江苏省宿迁市委驻宿豫区帮扶工作队打出的“三手好牌”,牵住了脱贫攻坚的“牛鼻子”,收到了明显的成效:2016年,全区通过发展生态高效农业项目,直接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5700余人;新增“家门口”就业项目120个,吸收低收入农户就业2528人;全区44个经济薄弱村,村均集体收入达15.68万元。帮扶工作队的做法,为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大学生村官提供了理念支持和路径借鉴。本报予以推介。

  注重规划先行,告别东一榔头西一棒

  帮扶工作最应该帮什么?宿迁市委驻宿豫区帮扶工作队的回答是规划先行。

  “规划是帮扶工作的路径图和时间表。编制好规划,有利于整合帮扶资源,统筹帮扶力量,精准推进项目建设,有效防止东一榔头西一棒。”帮扶工作队队长邰学东说,他们充分发挥业务指导职能,通过督促镇村制定发展规划,对拟实施的帮扶项目逐一审核,用鲜明的规划导向引领精准扶贫。

  对于扶贫规划的重要性,该区有一位村书记体会最为深刻。“规划缺失,扶贫如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导致资源的浪费。”这位村书记讲述了村里遇到的一件尴尬事:前几年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投资60余万元,上了一套粮食烘干、仓储设备,由于选址不当、没有进行项目环评、建设手续不规范等原因,将面临拆除的风险。

  为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帮扶工作队以乡镇为单位,搭建前后方沟通交流平台,让后方帮扶单位与乡镇、村居“面对面”坐在一起,共同对帮扶项目的编制、选址、运作模式进行深度对接,努力将帮扶项目集中引入村特色产业集中区和乡镇全民创业园,便于形成规模、统一管理、集中配套,保证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稳定长远增收。

  仰化镇涧河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全村建档立卡低收入户有130户433人,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2016年,在新一轮挂钩帮扶中,市规划局与涧河村结成了帮扶对子。为了给全区帮扶工作做一个示范和引领,帮扶工作队以涧河村为试点,着力打造“先规划后发展,帮扶项目跟着规划走”的典型,投入60万元帮助挂钩村编制村庄规划,成功申报美丽乡村建设奖补资金260万元,并协调资金350万元为挂钩村铺设田间道路、畅通集中居住区水系。日前,在涧河村简陋的会议室里,村主任陈卫国看着新村规划文本,握着邰学东的手高兴地说:“照着这个本子来,以后做事就有谱了。过个三五年,咱们农村也会像城里一样漂亮。”

  关庙镇水汉村是宿豫区委办的挂钩帮扶村,为了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水汉村一直想改变传统稻麦种植,发展高效农业,增加群众收入,但是一直为“种什么、怎么种、谁来种”的问题所困扰。为此,区委办多次邀请市农科院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研,投入资金15万元,帮助水汉村编制了“十三五”期间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为结构调整明确了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在此基础上,驻村第一书记全程跟进,先后帮助水汉村注册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协调资金750万元开展高标准农田改造,推动近1000余亩土地实现规模流转,大力招引稻虾共养等高效农业项目,吸引投资500余万元。预计到年底,可帮助村集体增收5万元,带动农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据了解,今年全区共编制帮扶项目144个,其中产出高、带动示范效果好的特色产业项目99个,占比近70%。

  聚力产业扶贫,打好转型发展特色牌

  聚力产业扶贫,是宿迁市委驻宿豫区帮扶工作队打出的又一张特色牌。邰学东说,只有留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才能使扶贫工作落地生根,注入长久的内生动力。

  调结构、增效益,已成为宿豫区挂钩扶贫单位的共识。让我们来看看这份发力新兴产业的成绩单吧:市委农工办投入55万元为挂钩村新建2000吨大蒜冷库、2000平方米大蒜交易市场及1万平方米生态大棚;市农开局帮助引进农业企业,投入1000万元建设2000亩富硒米、富硒金针菜基地;市水务局帮助扩建瓜蒌种植300亩,实施高效节水灌溉500亩,并投入15万元帮助村集体入股分红;市规划局帮助挂钩村引进农业企业,流转土地780亩发展稻虾套养、浅水藕等高效农业项目,并投入20万元帮助村集体入股分红;市民政局帮助挂钩村引进水稻徽两优898、江麦818等良种,建设1000亩示范种植基地;市政府办帮助挂钩村扩建金银花项目基地,成立电子商务公司经营农产品,并投入10万元帮助村集体入股分红……

  为提升经济薄弱村发展能力,帮扶工作队还鼓励队员发挥所在部门优势,帮助经济薄弱村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市财政局结合新庄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协调资金260万元帮助挂钩村集中居住区配套建设绿化、亮化工程;市体育局帮助挂钩村引进光伏公司,租用农户屋顶搭建光伏发电板,发展光伏扶贫项目;市民政局投入60万元帮助挂钩村新建社区服务中心、公厕、电灌站;市供销总社出资5万元帮助挂钩村新建居家养老中心;市残联出资20万元帮助挂钩村新建残疾人之家;市水务局、住建局、安监局、粮食局等单位共筹措资金440万元帮助挂钩村铺设道路4.6公里,新修防渗渠5公里,新建桥涵设施100多座,疏浚排涝沟土方10.2万方。

  就业是民生之本。帮扶工作队通过鼓励队员建厂房、招项目等方式,大力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帮助低收入农户就近就便增加收入。市政府办、市规划局、市烟草局、市水务局、市食药监局、宿豫区委办等单位帮助新建标准厂房2.2万平方米,引进“三来一加”项目,预计带动近2000人就业;市文广新局、市编办筹措资金360万元帮助现有企业扩大规模,新增就业150人;市安监局、人民银行筹措资金60余万元将老村部改造成厂房,带动100余人就业;宿迁开放大学投入4万元帮助挂钩村成立物业管理公司、劳务公司,服务三台山景区,近百人家门口有事干、有钱赚。在关庙镇水汉村,帮扶单位宿豫区委办公室年前引进的一个一次性方便袋分包项目,如今经营红红火火,走进村部“三来一加”厂房,60多位五六十岁的老人在这里忙碌,周玉莲大娘说,“我今年快70岁了,腿脚不太好,远处去不了,没想到在家门口一天还能挣四五十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为践行扶贫先扶智理念,帮扶工作队专门挤出一部分办公经费,邀请市农科院专家为全区53个经济薄弱村开展“菜单式”培训,由农户按照自身需求“点菜”,由专家送教到村、送“菜”上门。截至目前,已在20个村开展各类培训56场次,受益农民达6000余人。

  巧借市场之手,吸引社会资本助力扶贫

  缺钱,是扶贫工作面临的一道瓶颈。帮扶工作队的破解之策是,把经营的事情交给市场主体去做。通过借助社会力量,引进战略投资者,汇聚资金要素,做大富民蛋糕。截至目前,市农开局、市体育局、市民政局、市规划局、市食药监局、市林业局、市质监局、市供销总社等单位成功引进42个高效农业与“三来一加” 项目,累计吸引社会资金5900万元。

  为吸引更大资金流,帮扶工作队员结合本地特点,围绕来料加工、光伏扶贫和农业龙头企业三个方向积极开展招商。在来料加工招商方面,工作队队长邰学东亲自带队赴义乌拜访义乌市来料加工联合会,与联合会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形成了可行性报告,得到了区委主要领导的认可。目前,合作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实施合作后,预计义乌方面每年可提供数亿元的来料加工订单。为让光伏扶贫产业落地,工作队已联系多家光伏企业到宿豫考察,经过反复比较和综合考量,与南通云世界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引入分散式发电项目,光伏公司租用农户屋顶安装太阳能设施,向农户支付租金,农民每户每年可实现增收900元左右。该项目已经在保安乡韩集村进行试点,并根据试点情况,逐步推广至全区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带动村集体、低收入农户增收;农业龙头企业联想佳沃集团、正大集团等,也有了到宿豫区投资兴业的意向。

  在对外招商一着不让的同时,帮扶工作队还注重向内挖潜。针对挂钩帮扶单位资金投入分散、帮扶项目体量较小的现象,进一步创新对接协调机制,搭建前后方沟通平台,按照“区级面上统筹、乡镇具体实施”的原则,发挥乡镇的主体作用,把挂钩同一乡镇的所有单位召集在一起,共商帮扶大计,凝聚帮扶合力,聚集资金投放,集中力量办大事。对推进阻力较大的项目,由工作队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会办,开展联合调研、联合部署、联合督查,以推动项目早建成、早达效。

  宿豫区委书记刘海红说:“市委帮扶工作队坚持用统筹的理念抓扶贫工作,把政策、资金、资源进一步向富民集聚,加快了脱贫攻坚步伐,促进了扶贫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融合。”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张少建 蔡海涛 孙沛文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