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回家过年是件幸福的事儿。忙碌的人们,可以卸下一年的疲惫、困惑、烦恼,用最奢侈的美食犒赏,用最虔诚的心灵祝福,用最醇香的美酒迎春,用最温暖的话语开启生命中的崭新年轮。
然而,记者却在安徽省灵璧县部分乡村调查时发现:过年期间是农村地区结婚的“高峰期”。许多农村家庭拿出几十年积蓄甚至举债结婚。原本纯美的乡村爱情,变得越来越“沉重”,让“随份子”的亲友也不堪重负。
虞姬乡虞姬村青年涛涛就是其中一位。他为人厚道,做事踏实,2016年年底结婚。从相亲到结婚,总共花费近30万元。费用支出主要是盖房加装修、买轿车、彩礼等。李涛说,父母多年在外务工积累的家底子,如今基本用光。
涛涛岳父说,彩礼是必须要的。在村里,自己女儿长相姣好,做人真诚,是个不错的女孩。彩礼的多少,其实代表着女儿的“身价”。涛涛岳父的想法,在很多女孩家庭普遍存在,或许说不出“身价”二字,但攀比心理不言而喻。
与涛涛相比,乐乐的爱情故事更丰富些。乐乐是娄庄镇杨集村人,今年23岁,身高1.83米,现在上海一家星级酒店做厨师,月薪6000元左右。乐乐说,他谈了三次恋爱:第一次是与河南驻马店市一位姑娘热恋,后因女方父母强行阻挠,被迫分开。第二次是经媒婆介绍与邻村一女孩结缘,后因感情不和而分手。第三次是与安徽省宣城市一个女孩正在热恋,乐乐与之结婚很有信心。
据乐乐父亲介绍,为了给儿子找对象,他已做了很多准备:在祖宅上盖了4间两层楼房,建筑面积240平方米,已装修好;在灵璧县城买了一套三居室的学区房;全款买了一部大众小轿车。“一共花了80万元!” 乐乐父亲苦笑着说,“农村男孩结婚费用之高,主要是因为男女比例失衡,女孩少!”
“我们村适婚青年有300多人,男女性别比3:2。”冯庙镇大陈村村委会主任沈龙说,“目前,农村彩礼确实很重,除去盖房、买车外,彩礼大都在十五六万元左右。凡是近两年内结婚的,基本上都举债。如果不外出务工,指望种地那点收入,结婚还是很难的。村里有部分贫困户为保全面子,借钱随份子,导致因婚致贫,随礼返贫现象在农村并非鲜见。”
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记者李朝民(右)在农家走访。 沈建 摄
大陈村与全国其他传统乡村一样,同样面临男孩结婚难这道考题。为破解这个难题,灵璧县委、县政府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村)大力开展“树文明乡风,促精神脱贫”主题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打造一定数量的文化墙和宣传栏,把党的扶贫政策及孝老爱亲、节俭养德等中华传统美德展示到群众身边,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共同努力营造移旧俗、除陋习、倡新风的良好社会氛围。
就全国而言,根据民政部最新数据,目前我国单身成年人已经超过2亿,其中未婚的达1.4亿人,尤其是25-44岁单身男占比超过60%。专家表示,中国第四次单身潮正面来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婚姻成本和机会成本大幅度上升。
据了解,彩礼又称财礼、聘礼,是我国古代“六礼”的婚礼程序之一。人们常说的“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步骤。男方给付女方一定彩礼,既是遵照传统习俗,也是向女方表达尊重的一种方式。但近年来乡村青年逐渐走高的结婚成本,助长了铺张浪费、攀比、啃老等不正之风。
彩礼为什么这么高?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李磊说:“彩礼价格高既有生育观念、价值取向、面子心理等主观层面的原因,也有乡村男女性别失衡、生活成本上升、生活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客观方面的原因。惟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逐渐缩小城乡差别,才能有效减少高额彩礼现象。同时,还应改变传统生育观,让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彻底深入人心。”
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记者李朝民(左)在采访安徽农大副教授李磊(右)。沈建 摄
“个人认为,民俗是维系与调整民间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仪式感’也是个人与家庭所需要的,既不能让高额彩礼成为束缚乡村爱情的桎梏,也不提倡完全不顾地方风俗的‘裸婚’‘闪婚’,多行舆论引导,慎用强制规定,引导中国乡村婚俗健康演进,让乡村爱情不再‘沉重’。”李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