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三农视点> 正文
灾害来袭,咋让人少些担忧
2016-08-17 10:09:00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日常生活中,总会发生突如其来的灾难,瞬间夺走我们的亲人,让人措手不及、伤心不已。仅今年以来,从5月8日福建泰宁泥石流灾害,到6月23日江苏盐城龙卷风冰雹特大灾害,再到近一段时间强降雨三番五次来袭,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均不同程度遭受损失……

  如今,有人说防汛抗洪最艰难的“七下八上”时期终于过去了。但基于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尊重和维护,各级党委政府仍不能掉以轻心,要始终做到让人民放心和满意。

  增强抢险救灾能力,最大限度减少伤亡

  6月30日以来,暴雨如注,洪峰涌起,湍急的洪水像受惊的野兽,一次次冲撞着湖泊和江河堤岸,长江中下游遭遇1999年以来最大洪水……

  天灾难测,人力可为。在本次降雨过程之前,国家防总就加强会商研判,对雨情、水情、汛情和灾情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城市防洪排涝、汛期安全生产、水库水电站安全度汛等提前作出部署。

  “现在要严防上下游洪水恶性遭遇带来的风险。”“应使用金沙江中游梯级水库的防洪库容来拦蓄洪水。”7月2日上午10时许,长江防总会商室,与会领导、专家认真讨论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应对汛情之策,最终达成统一意见:通知金沙江梯级水库不再弃水,减少三峡入库流量速度,以便在应对长江中下游洪水时,三峡工程更加从容。

  测报有据、应急有力、调度有方,科学抗洪让我们面对滔天洪水紧张而有序,繁忙而有力。终于在8月1日晚,国家防总宣布,长江防汛抗洪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

  实践再次证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搭建了指挥体系,完善了工作机制,夯实加固了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特别是牢牢坚持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原则,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水平。

  “报告!报告!海北州某地发生里氏7级地震,房屋倒塌损毁严重,大量人员被埋压。”8月7日6时,青海省公安消防总队指挥中心接警后,立即调集周边消防部队13辆消防车45名消防员赶赴灾区。由于灾情严重,公安部消防局及时调派甘肃、宁夏、陕西、新疆、西藏等5省区消防力量驰援灾区。在接下来的三天里,600余名消防官兵先后开展了10公里徒步负重行进、大面积生命迹象搜索、牵引支撑破拆救援等18项工作,圆满完成救援任务。

  平时多练功,战时打胜仗,这是我国首次高原跨区域地震救援演练。据了解,为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公安部消防局于2013年组建了六大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无论哪里发生灾难事故,6个基地的1200余人接到救灾命令半小时内,都能携带专业装备,迅速投入战斗,并在72小时内不需要任何外界支援也不占用任何当地资源,实现高质量救援。

  及时主动回应关切,别让噪音杂音扰了民

  人们常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自然值得点赞。可随着互联网、新媒体迅猛发展,难免也会有人“边做边说”或者“只说不做”。进一步仔细分析,有些人是为灾区祈祷,为抢险救援加油,也有人会“不失时机地说点风凉话”“道貌岸然地研究深层次问题”。有专家表示,这就好似应急救援的另一个现场。

  几年前,国家有关部门就着手严厉打击编造传播谣言,并作出相关法律规定,努力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但实践证明,严格管理固然重要,及时发声澄清事实同样不容忽视,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如果没有对一些问题作解释说明,公众“心结”就会始终存在,进而对党和政府公信力造成负面影响。正是看到这一点,各地各部门都在舆论引导上作出了探索实践。

  公主坟站被水淹了?这是一个子虚乌有的谣言。郊区发生泥石流了?只不过是公路沿线发生了很小范围的山土滑坡。又有了60多个可以看海的观景点?道路交通秩序总体平稳有序……在今年7月21日的北京暴雨中,噪音杂音屡有出现,但由于政府部门及时发声、社会公众自主澄清,很多都“见光死”。

  6月23日,江苏省盐城市突发龙卷风冰雹特大灾害。一时间舆论哗然:那个地方怎么会有龙卷风?早前的气象预报都忙活什么去了?有没有可能还会在其他地方发生?对此,以“盐城气象”为代表的当地官方微博在灾害发生6小时后及时发声,说明龙卷风在当地形成的原因,澄清灾害发生前已有气象预警发布,并在此后多日持续跟进气象预报和防灾避险知识,这才逐渐消解了社会公众猜测、恐慌情绪。

  另一方面,仍有一些地方采取捂、瞒、堵等方式,能撑多久撑多久,结果往往得不偿失。还有一些基层官员在遇到一些具体争议时,总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甘于沉默,不愿“较真”,这也是看似聪慧、实则糊涂的做法。有专家认为,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亟须纠正错误观念,提升对话能力,通过“要发声”“会发声”牢牢掌握话语权,为实际处置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群众自救能力越强,应急救援就会越顺利

  面对灾情,我们总能看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片红”,看到部队军人、武警官兵、消防战士“一抹绿”,一起扛沙袋加固堤防、背群众转移安置。但实践证明,应急救援亟须相互配合,群众越配合甚至懂得自我保护、自我营救,应急救援就会越顺利。

  两个月前,广西容县黎村镇荣丰村遭遇特大暴雨,山洪说来就来。当天上午10时,村支书黄显礼收到县里的山洪预警短信。他随即拉响村里警报器,紧急通知村民转移。等到出门进行动员时,发现不少村民已经按防汛预案聚集到安置高地。“洪水来了,村民们知道要跑,而且知道往哪里跑了!”在这场“生死时速”竞赛中,荣丰村全村百姓跑在了山洪前面,未发生一例伤亡。

  据了解,荣丰村百姓能够提前转移,正是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实施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当地村民反复演练,熟悉逃生。此外,汶川地震让人对地震防灾避险知识印象深刻,吉林大火也用惨剧揭示了安全通道的重要性,还有中小学生的“开学第一课”、很多城市开展的防空演练……这些都让群众自救意识和技能越来越强。

  群众学自救是一方面,政府强监管也是重要内容。有专家表示,在经历了一次次重特大灾害事故后,我们应认识到,很多灾害是可以避免的,造成的损失也是可以大幅减少的,只要各级政府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切实担负起监管责任,一经发现问题,立即要求整改,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在过往很多事故调查结论中也有所反映。

来源:人民日报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