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成为竞争高地,而创新成为一个企业或公司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报告显示,上半年我国共新增网民1894万人;截至2015年6月,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我国网民总数已达6.68亿人。中国人知道互联网是在1994年,20年过去了。我国网民通过各式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总数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终端的大屏化、中国品牌的崛起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党”的网民总数更是迅速攀升。我国以"追随者"姿态进入互联网时代,今天已是互联网巨浪中的弄潮儿。
在网上 “淘宝” 购物或是在网上开店销售、代购产品,对于城市的人们是司空见惯,而对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而如何让电商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里活跃起来,为百姓带去便利的同时又让百姓获得电商“红利”,即 “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值得我们深思。
注重监管制度,打好“质量”拳。大多商家认为,农村的经济条件差,购买中高档的商品脱离了农民的购买能力,于是欲望把生产中的残次品或是过时的产品低价销售到农村。而农业的产品安全又显得“深不可测”,“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两片相同的树叶”, 农产品是分散的小农户生产的,根据土壤、湿度、温度、种子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农产品不能像工业那样有统一的标准、可量化。商品的质量安全就尤为显得重要。打好商品“质量”拳,是工业入驻农村,农场品直销城市的第一法宝。
着力筹措资金,打好“保障”拳。在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的农村发展电商服务行业,政府的作为十分重要。一是解决物流问题。农村天然优势就是出售新鲜、纯正的农副产品,而运输生鲜食品和农产品成为农副产品入城的第一道关卡。二是扶持政策。一个新新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更何况草根创业更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三是人才问题。电商需要的人才不仅只是会简单的电脑操作,它需要实务拍摄、图片的美工等相关技能的人才。而农村地处偏远且条件艰苦,电商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就显得苛刻。即便已经开始从事电商创业的人才,也面临能力不足的问题。
加强培训交流,打好“扶智”拳。至今在农村还是新事物,互联网思维、电商理念、微营销等概念。留守在农村的农民群体对电商处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状态,至多认为在淘宝注册开店买东西就是电商了,离真正的电商概念还有相当距离。而农村电商的运行模式的探索路处于一种混沌状态,是实行线上商城+线下村镇服务站+终端促销(赶集)模式还是直营+加盟模式需根据销售产品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人员培训交流工作,培养一批适应新型农业和互联网时代的“新农人” 已刻不容缓。(作者为重庆市潼南区玉溪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