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三农视点> 正文
互联网+,不是拉根网线那么简单
2015-06-12 13:47:00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去外地出差,总忘不了买些当地的土特产回来。那时候,物流业还不发达,吃的用的大都是本地货。如果你家在西北,想吃生猛海鲜,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样,家居岭南,想不时品尝烟台的苹果、秦岭的猕猴桃,也是奢望。现在,有了网购,足不出户就能把天南海北的美食吃个遍。有位朋友喜欢吃零食,他告诉我:从秋到冬,大兴安岭的大榛子和开口大松子,家里就没断过;这不,春天一到,云南的玫瑰鲜花饼、新上市的西湖龙井,快递小哥又送上门了。

  互联网,不仅给广大消费者带来方便,也让那些“藏在深山人未知”的特色农副产品有了展露姿容的舞台。多年来,农产品“卖难”一直困扰着农民。而今,农民与网络“结亲”,“卖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以浙江临安的山核桃为例,过去尽管名头很响,但由于山核桃不耐储存、过了季节易霉变,经常是丰收果变成了“窝心果”。随着互联网开进农家,临安每10颗山核桃有5颗半通过网店卖了出去,销路好了,价格也比以前提高了两成多。

  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跨界融合,生产与消费得以充分对接,既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精确与高效,也使潜在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电子商务的交易总额达到13万亿元,10年增长了10倍。这意味着,加快传统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势在必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

  那么,怎样才能让农民乘好“互联网+”这班车?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交易通过电商完成,越来越多的农民“务农”用上了互联网。用户更年轻、手机网购比例更高,农村有更庞大的互联网经济潜力。但是,不少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缓慢的网速影响了农民使用互联网的便利程度,也让农村互联网经济潜力一直沉睡。

  因此,在新一轮互联网提速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农村。这不仅仅是从平等角度推进农民分享“互联网+”的历史机遇,也必将挖掘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所以要加大向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速对农村传统流通网络的信息化改造,建设农业生产资料电商平台。这既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笔者也在实际研究中发现,其实农民在网上销售农产品,远不是买一台电脑、拉一根网线那么简单。网店怎么开,图片怎么拍,订单、物流怎么安排,网店信誉怎么维护,知名度怎么提升等,要做的事一大堆,这里面牵涉到营销技巧、广告策略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与技能。单靠农民自己摸索,确实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专门的培训,将这一系列的技能教授给农民,让传统农民真正成为掌握电子商务技能的新型农民。

  有这么一则新闻:四川金阳县生产的魔芋和羊肉很有名,当地一位叫李勇明的大学毕业生有感于农民销售难,凑了2万多元开了家网店。谁知,没过多久就关张了:魔芋和羊肉不方便邮寄,也不方便保存。而这里山路崎岖,别说村级公路,就是县级公路都很烂。这个案例说明,与农村网店配套的有关基础设施同样不可或缺。订单可以从网上传递,但货物送到顾客手里,却需要不折不扣地越过千山万水。跟城市相比,农村的道路运输不发达,网店散落不集中,物流配送也没那么方便。这些环节,都会影响到农产品网店的生存。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欠发达地区仍旧是短板,这方面依旧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要想富,先修路”的思路依旧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对于物流下乡,一方面需要政策鼓励、扶持,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引导,将传统农民加以技能培训之后,就地转移到物流产业链上。

  再有,按传统的销售方式,果蔬、活禽等农产品进入市场,会由工商部门或者检疫部门检验把关。而网上销售,谁来把关?网上销售的最大特点是省去了中间环节,由农民直接将产品打包,通过快递配送到消费者手中。对这一过程的监管目前还需要强化,解决好农产品走出农村最后一关的质量把控问题。

  只有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妥善解决,电子商务才能在农村得以蓬勃发展。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王慧敏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