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三农视点> 正文
都市农业:应着力十大功能的开发
2013-04-16 11:04:00

  都市农业既包括市区农业,也包括郊区农业。都市农业不同于城郊农业,虽然二者都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发展、纳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农业,但城郊农业主要是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满足城市物质性需求为主,发展水平较低,位于城市周边地带,而都市农业是为满足城市多种需求为服务宗旨,是多功能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位置包括城市中心及周边地区,都市农业涵盖郊区农业。

  根据目前的经验分析,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左右,即可进入都市农业阶段,按照这一标准全国660多个城市和2000多个县城,大多到了发展都市农业的阶段。

  都市农业产生的源动力在哪里?城市是农村的儿子,农村、农业哺育了城市,但城市与农业农村分离后,走上了二元对立形态,城市与农村的分离衍生出来的“城市病”使市民怀念农业的绿色田园和生物多样性的和谐。这种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是生存观、生活观、发展观的一种本质升华,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动力源头。环境的恶化、污浊的空气、充耳的噪音,道路的拥堵,更加剧了人们把目光投向环境优美的农业农村,而乡情乡恋是融化在炎黄子孙血缘中的传统。

  与传统农业不同,都市农业是高层次、高科技、高品位的绿色产业;是完全依托于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结构功能的生态系统;是按照市民的多种需求,构建、培育的融生产、生活、生态、科学、教育、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体系;是种养加、农工贸、产研教一体化的工程体系;是城市复杂巨大的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都市农业的发展取向,是由城市的需求决定的,既体现了大都市对农业的依赖性,也体现了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一体关系。

  都市农业在我国的发展起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1994年上海率先提出加快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变、建立一个国际一流水准的现代化都市农业,是第一个将都市农业列入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城市。1995年上海与日本大阪开展农业合作,1996年召开两城市的都市农业研讨会。1998年我国在北京召开首届都市农业研讨会,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城市开始广泛重视都市农业发展。北京提出要抢占制高点,使京郊农业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力量。

  发展都市农业,主要在于全方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综合世界都市农业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我个人认为应着力于十大功能的开发。一是食物保障功能,二是就业增收功能,三是生态保育功能,四是旅游休闲功能,五是体验参与功能,六是美化环境功能,七是配送服务功能,八是科普教化功能,九是文化传承功能,十是重塑尊严功能。

  一是食物保障功能。今天的食物保障比任何时候都严峻。过去要求吃饱、吃好、吃出营养,今天不仅要吃出营养,还要吃得健康、吃得安全。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均肉蛋奶的消费量迅速增长,食物保障任务异常艰巨。

  二是就业增收功能。人类农业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我个人把现代农业分成前现代和后现代两个阶段。前现代就是农业打破内封闭的自我循环,注入了外力,即农药、化肥、机械的运用。后现代农业则是在发展一产的同时,引入二三产业要素,是一二三产业联动,上中下游一体,产供销加互促的完整产业体系。其就业容量自然不断增大。美国农民占总人口的2%左右,而为农业服务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人口的17%—20%。一个农民后面有七八个人为他服务。中国农业的就业容量远远没有开发出来。发达国家,农民是一些人向往的职业,为农服务和城市服务业一样受到社会青睐。我们的农业在这方面有着十分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   作者:刘奇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