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不仅面临发展经济的重任,还会碰到一些社会管理问题,如农民养老。为帮助大学生村官开启思路,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姚兆余教授,请他就这方面问题建言献策。
记者:农村养老问题面临哪些挑战,涵盖哪些方面?
姚兆余:养老途径分为现代养老和传统养老两个层面。现代养老包括养老保障制度、社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计划等。其中,养老保障制度主要为老龄人提供收入和医疗保障;社会化养老是指建立养老院、敬老院等服务机构;社区服务计划即为老年人提供就近的服务,如社区食堂等。传统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补充以邻里互助、慈善事业等其他形式。目前,大部分地区农村养老保障都是由家庭内部和邻里之间实现的,基本上还属于传统的家庭养老。随着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村人口流动的增加、年轻人“孝道”观念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越来越受到挑战,难以担负起农村养老的重任。尽管现在国家出台了一些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至年满60岁,就可以享受到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但这只能为老年农民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并不能解决老年农民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因此,大学生村官如果能利用学到的知识、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在这方面探索出一些新办法出来,是非常有价值的。
记者:在农村推行社会化养老,难点是什么?
姚兆余:社会化养老机构包括敬老院、养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等,通过社会化养老机构为老年农民提供养老服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机构养老。机构养老有一定的优越性,能够减轻年轻人照顾老人的压力,使老人得到较为集中的照顾和有秩序的生活。但是,鉴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不适合大规模搞机构养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社会化养老机构的建立和维持,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二是大多数老年农民在心理上排斥机构养老,更倾向于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安度晚年;三是机构养老的成本较高,对于收入偏低的农村老年人来说是难以承担的。
记者:在家庭养老受到挑战、机构养老又不可能大规模发展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
姚兆余:在农村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就是解决农村老人养老保障的很好举措。居家养老服务就是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载体,为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而开展的各种服务方式。简单地说,就是让老人留在他所熟悉的环境里,在继续得到家庭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提供家庭力所不能及的照顾、帮助以及其他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包括社区照顾和邻里互助两种模式。社区照顾主要是针对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以及高龄老人和疾患老人的特殊需要,提供各种专业化的便利服务和医疗保健服务,开展老年文化娱乐服务活动。邻里互助主要是依靠家人、朋友、邻居及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务,帮助有需要的老人能够独立地在家庭中继续生活。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做法,采用代用券和时间储蓄的方式。代用券就是将社区(农村)居民所提供的服务按照社区的统一标准换成代用券,个人将来有需要时就用代用券换取别人的服务。时间储蓄是让社区(农村)中身体状况良好的低龄老年人和有闲暇时间的年轻人,自愿到社区去为那些有需要照顾的老人提供劳动服务,所服务的劳动时间记入个人“账户”,等到他们年老或生病时,可从其他社区成员身上得到同样时间的免费照顾。
记者:模式的确很多,但年轻大学生村官去实施可能力所不及,该从何下手?
姚兆余:大学生村官如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除了向政府相关部门争取资金支持之外,可以发动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自愿捐资;也可以充分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如将闲置的小学、幼儿园,甚至废弃的企业改造为养老服务中心;还可以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措施,比如聘用低龄健康老人、农村留守妇女担任老年保障员,为老年人提供各类服务等,关键是思维要开放,意识要创新。只要点子好,就能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