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网 > 三农视点> 正文
合作社是培养“村官”的有效载体
2011-07-15 12:00:00

 


     赵亚夫,这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技工作者,50年如一日从事农业推广工作。50年来,他先后引进推广种植了180万亩应时果品,为农民带来25.5亿多元的收益。“要致富,找亚夫。”他的事迹在江苏省镇江市广为传诵。2002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他去了茅山老区最穷的天王镇戴庄村蹲点,带领村民发展有机农业,9年时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不足3000元增加到万元以上。他为戴庄村设计的发展路径,被称作“戴庄模式”,引起国内外农业经济专家的关注。

  大学生村官初到农村,如何尽快熟悉情况、掌握干事创业的技能?近日记者赴江苏省镇江市天王镇采访了赵亚夫。这位长期扎根农村基层一线的农业专家建言:合作社是锻炼培养“村官”的有效载体。

  合作社,最缺是人才

  “合作社目前最缺的是人才。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缓解了合作社的人才之困。”赵亚夫告诉记者,他最近正在向有关部门申请,为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争取一个学习园艺的大学生村官,以便帮助农民发展有机水蜜桃和草莓等特色农业。“合作社里原来有4个大学生村官,其中两位先后到其他岗位任职了,技术力量明显不够。”

  长期扎根农村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赵亚夫,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他认为,合作社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引领农民走向市场的有效途径。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不仅维持了家庭联产承包的生产效率,而且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可组织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然而,管理、经营、科技人才的缺乏,成为当下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一大瓶颈。“现在好多农业科技人员不肯下农村,有的即使下来了也未必能派上用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只有理论知识,缺少实践锻炼。目前在镇江市,真正能够手把手教农民种草莓的也就二三个人。”

  求贤若渴的赵亚夫,对大学生村官情有独钟。他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不仅是培养后备干部的需要,也为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大学生村官参与到合作社的各项事务中去,可以全方位地锻炼才干、提高能力。比如,流转土地,就得学会和农民打交道,协调有关矛盾;再比如,开拓市场,就要学会搞市场调研,掌握谈判技巧。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成长路径,他认为合作社是比较好的载体和抓手。“这几年我接触了不少大学生村官。他们刚到农村时,常常因找不到努力方向和干事平台而彷徨,我在鼓励他们放下架子、积极融入农村的同时,建议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投身到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和科技推广工作中去,不少人因此受益匪浅。”看得出,古稀之年的赵亚夫对大学生村官寄予厚望。

  不过,赵亚夫提醒大学生村官,要注意选择规范的合作社加盟。“目前,社会上的合作社鱼龙混杂,有些合作社的经营利润并没有按照合作社法的要求返还给农民。”至于如何甄别合作社是否规范,赵亚夫建议大学生村官可向当地农业部门咨询。

  合作社,操练真功夫

  退休后的赵亚夫大部分时间待在戴庄,为有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献计献策。他先后带过4名大学生村官徒弟,目前身边的两名“村官”,一个负责有机农业合作社的财务和档案管理,一个负责营销。赵亚夫坦言:“他们在合作社学到了真本领,可以真刀真枪地干事创业了。”

  赵亚夫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大学生村官刚到农村时,他曾让这位“村官”就有机大米的销售前景搞一个市场调查。调查报告很快就拿出来了,但并没有联系生产实际,也没有实地到市场了解,原来这份报告是从网上下载的。赵亚夫要求他重新调查,并帮助制定了调查方案。第二稿的内容非常充实,对研究有机大米的销售策略发挥了很大作用。其中包括近三年的大米销到哪些地方去了;每个地方单位购买的是多少,个人购买的是多少;为什么有的地方销售量会增加,而有的地方销售量会减少;销售前30位的都是哪些客户等内容。通过这次调查,这位“村官”对有机大米的市场行情摸得清清楚楚,还与一些重要客户建立起感情,通过网络保持紧密联系。今年,“野山小村”牌有机大米年销售额有望超过千万元,销售范围覆盖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水稻还长在田里呢,可大米的销售合同大多签下来了。”谈起这件事,赵亚夫十分感慨,大学生村官有知识、信息灵、眼界宽,只要给他们合适的平台,并加以引导,他们就会学到真本领,为发展农村经济、致富农民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学生村官应该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骨干力量,合作社发展好了,农民得到了实惠,‘村官’的威信也就建立起来了。”

  对于大学生村官创业,赵亚夫希望不要急于求成。他说,大学生村官刚到农村时,一没资金,二没经验,三缺人脉资源,创业风险相对较大。“通过合作社的历练,大学生村官在项目选择、生产组织、科技服务、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都可以经受考险,各方面条件具备后再行创业,成功率会大大提高。”

  合作社,培训好课堂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方式,赵亚夫从提高培训效果的角度,提出了依托合作社真刀真枪操练的建议。他指出,目前有些培训班效果并不太好,原因在于授课老师本身就缺乏实践经验。

  他打算在戴庄先行探索,办一个小型村官培训班,每3个月一期,每期3至4个人。其中用1个月时间跟班村支部书记,学习如何处理村里日常事务、如何调解农村纠纷等;1个月时间跟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学习经营决策、生产组织、营销技巧等;1个月时间跟农民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一起下田干活。每月一轮岗,三个月实训下来,大学生村官就会真正了解农村是怎么回事,初步掌握“三农”工作的新思路、新理念。“而这些知识恰恰是教科书里所没有的,也不是课堂上说说就有切身感受的。这才是最有效的培训方法。”赵亚夫说,经过这种培训后,大学生村官回到村里开展工作,就会有方向、有技能、有招数。

  他还联系自己的实际,勉励大学生村官要立志基层锻炼成才。“当年我学校刚毕业时,虽说是学的农学专业,但对农村并不了解,全是靠农民帮带出来的。1964年下乡推广水稻高产经验,我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我教农民学技术,农民教我干农活。那段经历,让我受益终身。”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丁青、董超标  
复制本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