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由农业部牵头编制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近日公布,这是我国首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14日,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和发展计划司司长钱克明就《规划》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
问:《规划》对现代农业提出什么要求?
答:《规划》的公布标志着发展现代农业已从理念要求变成了实际举措;标志着现代农业发展在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上有了总体安排。
《规划》提出了现代农业“5年取得明显进展、10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阶段目标。到2015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物质装备和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和大型垦区等条件较好区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新格局,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规划》提出了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全局的八项重点任务,一是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三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四是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五是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六是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七是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八是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问:中国人多地少,现代农业发展与其他国家有什么不同?
答:世界各国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选择的现代农业建设道路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人少地多”型,比如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这些国家主要凭借现代化的工业基础,优先侧重发展农用机械工业,以机器代替人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人多地少”型,像日本、荷兰、比利时、以色列、韩国等,这些国家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侧重通过先进的育种技术改良品种、发展农用化学工业和设施农业,通过生物技术提高单位土地生产率。三是“人地平衡”型,包括法国、德国、英国等,这些国家既注重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也重视发展生物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一是人多地少、人多水少、农业资源紧缺,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我国农户规模小、数量大、经营分散,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三是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必须通过农业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四是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处于弱势地位,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五是我国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任务艰巨,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六是我国农产品市场与国际融合日益加深,必须支持农业“走出去”,提供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七是我国农村地域广、资源禀赋差异大,必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探索各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推动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地区(比如大城市郊区、国有农场、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使一些行业(比如畜牧业、水产业)走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前列。
问:国家将采取哪些措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答:一是保证农业投入稳定增长。《规划》中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农业投入总量要持续增加、比例要稳步提高,要求县级以上财政每年对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同时提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二是加强农业支持保护。要继续实施农业的“四补贴”政策,同时增加补贴的规模、扩大补贴的品种、完善补贴的办法、增强补贴的时效。除此之外,《规划》中还提出加大动物强制免疫补贴力度,逐步完善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应用与服务支持政策,尤其是要大幅度增加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全面实施和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三是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通过加强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引资引智力度,吸引外资投资农业鼓励类产业,鼓励农产品国际贸易。四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健全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省直管县(市)财政体制改革。五是完善以农业法为基础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研究起草农业投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全面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六是加强组织领导,把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包括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作为考核地方特别是县(市)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
问: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谁来种田”、“谁来养猪”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一矛盾该如何解决?
答: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等方面下功夫。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规划》将“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从增强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两方面进行了部署。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面,《规划》提出,“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方面,《规划》提出要“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鼓励和支持新一代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在农村或者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的现代化经营。
问:现在种粮大户承包合同期比较短,影响了他们改良土地、购买大型农机设备的积极性,怎么解决?
答:承包期比较短对承租人的经营行为,特别是投入的意愿会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正在进行调研。耕地现在有一条红线、一条底线:分别是确保耕地18亿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6亿亩。但仅仅关注耕地数量还不够,还要更关注耕地质量,就是怎么大力促使施加有机肥,使用有机肥相对化肥来讲成效比较慢,成本也较高,我们正在摸索怎么形成一套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的政策。
问:各地农业发展差异较大,现代农业如何分类推进?
答:规划分为三大类型、六个区域。第一个类型是重点推进区域,包括两个区,一个是粮食生产核心区,一个是其他大宗农产品生产优势区。这两个区突出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供给保障功能,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保障我们大宗农产品的供给。第二大类型是率先实行区域,包括东部沿海的先导农业区、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和农垦规模化农业区。这三个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突出的是它的示范和引领功能。第三个类型是稳步发展区域,主要指草原生态经济区,突出的是生态保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