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镇慎修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三年服务期满,出版了村官心得《愿踏泥泞为青春》,还赴英国伦敦大学继续深造。今年暑假回国后,他到南通市委组织部表达了留学回来继续当村官的愿望。
8月22日,在慎修村的花木基地,记者见到了“传奇村官”张嘉鑫:短发、圆脸、黑色半框眼镜,文雅中透出精干,谈话时笑容自信,总让人不时闻到一股阳光的味道。
老伯见面递上熟鸡蛋,让他深深震撼
张嘉鑫的介绍从上任第一天开始。镇政府举办的大学生村官欢迎会结束后,慎修村书记钱春付骑着摩托车把张嘉鑫带回村里,在村口,碰到一位在田里干农活的老 伯,听说是新来的大学生村官,老伯急忙停下手中的锄头,伸手要从上衣口袋里摸东西,可动作做了一半又停了下来,特意将两只手在外衣上擦了擦,这才从口袋里 掏出两个熟鸡蛋,“还没吃午饭吧?拿着,长身体的伢儿,不能饿着。”不由分说,老伯把鸡蛋塞到张嘉鑫手里。
城里长大的张嘉鑫被深深震撼。平日看惯了淡漠的人际关系、频繁的利益纠葛,甚至习惯了用功利的眼睛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不想,这位老伯的举动,照出了自己藏在衣服下的“小”!
到村之后,张嘉鑫逐渐听到一些质疑:“细皮嫩肉的城里伢儿能干什么事?”“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书,居然到农村来,对得起父母吗?”“是不是在大学里犯了什么事,被下放来的?”“寂寞空虚冷”的张嘉鑫常常被搅得彻夜难眠,“要怎样做才能让百姓服气呢?”
只要干出点实绩,老百姓自能看得见
一次,通州区组织新任大学生村官培训,张嘉鑫向领导道出了自己的困惑,甚至产生了辞职的念头。
“创业吧,只要干出点实绩,老百姓自然看得见。”不多久,在村书记的直接帮助下,张嘉鑫搞起了花木栽培,父亲还帮他从市绿化造园总公司请来了一位有30多年花卉种植经验的退休老师傅,增强了张嘉鑫的创业信心。
2011年8月,第一批培育的五万盆矮牵牛和一串红全部上市,因株型规整、生长健壮、色泽艳丽,被选为南通市精品花卉展览的布展用花。张嘉鑫俏皮地说:“当时,有种把闺女嫁出去的感觉。”随着第一笔3万元货款到手,张嘉鑫尝到了创业的甜头。
有一次,钱书记拿出慎修村的户口底册,对张嘉鑫苗圃所在地村民小组的家庭情况一一介绍:哪家仅靠一点慰问金生活;哪家的男人3个月前查出癌症晚期;哪家 孩子成绩好,本能考个重点大学,因为家里穷,只能上技工学校……张嘉鑫明白书记的意思,此后只要苗圃有活,他就让这些人做,按件计酬,多做多得,以往赋闲 在家的老人家门口当起了“产业工人”。
2012年是张嘉鑫苗木项目的发展期,生产规模扩大到一批5万盆,全年累计销量达15万盆,客户从原来的市政养护单位扩大到房地产开发商、餐饮休闲服务机构等,同时还涉足绿化景观设计施工领域。
在张嘉鑫的示范下,刘桥镇的其他12名大学生村官也有了创业的念头,但由于种种原因,愿望难以实现。于是,张嘉鑫以苗木基地为平台,谋求抱团创业。他吸纳两名同行合资开办的公司投资规模达到50万元,成为南通市第一家为空港窗口环境绿化、美化布置的专业单位。
若非村官经历,人家不会录取他
2013年7月,村两委换届选举,张嘉鑫被推荐为候选人。但他自己已做出了先留学深造,再回村服务的决定。
“我时常感到知识的欠缺。”提到为什么留学,张嘉鑫的话题又回到了创业。起初,他打算种植玫瑰、康乃馨或者月季,因为这几种花卉很有市场。可老师傅告诉 他,这些花的种植要求很高,起码要50米以上的连栋大棚,还要有温湿控制器和自动喷淋装置等,算下来投入要200万元。“原以为找到了前景好的项目,没想 到这么不靠谱。”张嘉鑫沮丧了好几天。后来,是老师傅建议种植矮牵牛和一串红的,不仅种植要求低些,而且生产周期短,需市场求量大。
还 有一件事对张嘉鑫的触动很大。2012年11月,江苏省委组织部组织28名大学生村官赴台参加农业培训,台湾农业多元化、集约化、外向化的经验让他大开眼 界。然而,在多个创意休闲农业的课堂演示中,让英语专业的张嘉鑫听得非常吃力, “那一刻,我决定到国外继续深造。”
“导师后来告诉 我,若不是大学生村官经历,伦敦大学或许不会录取我。”村官三年,张嘉鑫确实收获很多,他用心血写成的15万字的《愿踏泥泞为青春》,2013年10月由 南京出版社出版,其中一些标题扫一眼就能勾起阅读欲望,比如《如厕的尴尬》、《脚丫烂了》、《心比台风急》、《鲜花初嫁》等等。张嘉鑫动情地说:“白天忙 工作,晚上写体会,出书的那段时间,常常坐在电脑前到深更半夜。”
“我的根在南通,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以后更好地服务农村。现在我的花木基地交给了现任大学生村官打理。留学回来我还想当村官。” 临别时,张嘉鑫说得很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