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冯庆深通过了市委组织部的选聘,成为广西防城港港口区公车镇沙港村第一届大学生村官。他怀着满腔热情和对农村的热爱,来到了港口区公车镇沙港村任职。六年来,他真心与村民相处,带领群众致富,赢得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信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大学生村官的时代风采。
突破语言难关
沙港村,对于初来乍到的冯庆深来说一切都那么陌生。刚来时,住在村公所破旧简陋的小屋里,晚上躺在床上,连一台电视机都没有,让他感到寂寞无助。生活艰苦,语言不通,他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他给父亲打电话说想回家了,经商多年父亲对他的教育一向很严格,开导他说,做什么事都会遇到困难的,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做好。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坚持了下来。
冯庆深是广西来宾市人,他家乡的生活环境、风俗及语言与沙港村很不同。艰苦的生活好克服,但是语言这一关是最难克服的。小冯从小讲的是桂柳话,沙港村的白话他是一句都听不懂。征地工作很难,给群众做思想工作更难,语言不通做群众工作更是难上加难。语言上无法沟通,他就用手脚比划,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群众依然完全不知他在说什么,群众说的他也完全听不懂,急得他直挠头。做群众工作,语言沟通是至关重要的,必须下大力气学讲白话!于是,他吃饭时请支书教、干农活时跟村民学、买东西时和老板讲……村里到处都有他的老师。他还录下了群众的话晚上自学。经过大胆的开口,认真的学习,他慢慢学会了当地的方言,也逐渐适应了当地环境,快速进入了角色,迅速融入了沙港村这个大家庭。在接受记者采访中,他的电话一直不断,都是村民找他帮忙解决报医疗费、上户口和申请各种补贴的难题。听着他用流利的白话与村民通电话,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就是本地人呢。
村民的“致富贵人”
“今年3月的一天,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有贵人相助。没几天,冯仔就来找我,邀我和他一起养虾。现在我们的虾长得很好,养殖很顺利,再过20多天就可以捞去卖了。我知道,我的贵人就是冯仔啦!”村民赵俊杰一见到记者,就迫不及待地把他的“贵人梦”告诉了记者。
赵俊杰是港口区公车镇沙港村人,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广东打工的他和大批农民工一样失去了工作,返回家乡。回家后,没地种、没工作,生活失去了经济来源。这时,他口中的“冯仔”了解到他的情况,帮他办好返乡证,并根据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帮他申请了种养补贴。赵俊杰用这种补贴在冯庆深的带动下,养了20亩虾。
村民吴传信的“养猪+养鸡+种植果树”一体项目、骆洪章的竹鼠养殖、吴传祝的海鸭蛋养殖等等,都在冯庆深的帮助下得到很好的发展。不少村民一说起“冯仔”,就讲出好话一箩筐,有人还编了一个顺口溜:“冯仔冯仔,骑部破车四处逛,村屯小巷见他影,来去匆匆忙不停,种养问题他解决……”
说起冯庆深,村委会副主任也赞不绝口:“小冯来村的第一天是我去接他的,一个城镇的人来到我们农村很不容易。现在他很成熟了,村里的现代化办公全靠他来理顺。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化解矛盾、带领群众致富、修路等等,村里里里外外的事都是他去做的。”
他的“村民数据库”
沙港村全村15个生产小组,面积25平方公里,3670人,80名党员,这一串数据都深深地印在了冯庆深的脑子里。他每天用脚去丈量这片土地,用心去与村民交流。谁家情况怎样,有什么事情发生,需要什么帮助等等,都存在了他的脑海里和存进他的“数据库”。
冯庆深说,要做好农村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是了解本村各户人家的人口结构和主要社会关系。他买了一部可以存入一万个手机号码的智能手机。每次村民找他办事或打电话给他时,他便把他们的名字、号码、住址、家庭人口、社会关系等信息都备注好存入手机。现在他这部手机已经存入沙港村一千多个村民的手机号码了,每当村民给他打电话时,没等对方说名字他就先叫出了对方的名字,让群众感到很亲切,更加信任和支持他的工作,他也慢慢变成了群众的朋友,成为群众喜爱的村官。
“在农村工作的日子里,有过惊喜、有过迷茫、有过感动、有过反省。” 现在已是沙港村支书助理、村文书的冯庆深动情地说,“对沙港村的干部、群众我有一种难舍之情,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热土,愿意扎根在这里一辈子,干出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