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计武是武汉市江夏区武当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说起他,无论是同事还是村民,心里都满是疑惑——他是曾经出入北京高级写字楼的"白领",是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还考上了博士,却在已近而立之年当起了村官,从村里到地里,乐此不疲。面对疑问,霍计武认真地说,他只是顺从自己的内心,也很享受现在这种踏实的幸福感。接下来,我们就跟随湖北台记者向秀、宋丽娟一起去听听村官霍计武的故事。
“曹伯伯,你最近怎么样?吃饭怎么样?心情还好吧?……”
一大早,霍计武就拎着水果到武当村看望生病的曹廷志老人。曹伯伯家经济困难,老伴因为癌症去世,他自己也身患癌症,身体状况堪忧,是霍计武重点照顾的对象。
“一回来三天两天就来了,有时间就到我家,到我门口转转,聊聊天,说几句,骑个小单车到村里去,水都不喝一口,我说小霍为我担这些心,我有点承受不了。”
霍计武是河北邯郸人,今年30岁,瘦高个子,皮肤黝黑。去年8月21号,他从北京来到武汉市江夏区金水办事处武当村,正式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武当村是一个移民村。2010年8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武当山下4个村共387户移民搬迁来到400公里外的江夏金水农场。刚来到武当村时,霍计武的心中着实有些忐忑。
“他们说移民诉求永远得不到满足,而且他们小题大做啊,又很难打交道,蛮不讲理的样子。而且我之前没有来过湖北,语言就是一个很大的难关,我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像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
听不懂村民的话,跟着村干部一起“认门”的时候,霍计武总是竖着耳朵听,耐心地问。两个月后,语言障碍基本解除了,但霍计武感觉到,对于他这个外地来的小年轻,村民们并没有做多大指望。他意识到,只有真正为村民办成几件实事,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霍计武发现,村里三户有癌症患者的家庭经济困难,曹廷志伯伯的老伴躺在病床上痛苦呻吟的样子尤其让他揪心。于是,他找到金水办事处民政办,组织为这几户村民捐款:
“我知道我可能给他们筹集不了多少钱,但是我捐一分是一分钱,给他们解一下燃眉之急吧。”
霍计武先后组织了三次捐款,共筹得资金3万元,每个月拿2300元工资的霍计武共捐款1200元。他还经常自己掏腰包,从20公里外的集市上买水果送给村里的老人孩子。为方便村民找到他,霍计武印制了“便民服务卡”发给每一户村民,上面写着他的地址和电话。如今,曹廷志老人已经把霍计武当做自己的亲人,私下里,他也为这个小伙子着急:
“不容易,特别是他现在孤单比我们孤单还大。他读这个书他的父母亲没有付出代价?怎么熬成博士生的?他为什么选择这个工种?这十个指头都是长长短短的,不是一刀齐的,百姓的工作是最难得搞的。”
北大毕业的硕士生为什么当起了村官?这是霍计武的同事和村民们共同的疑问。邻村的大学生村官:
“他来到这里之后,他说他的理想就是考一个博士,然后到大学里当一个教授,但后来就听他提得越来越少了,平时也没怎么看到他准备考博士之类的。”
在霍计武的心中,埋藏着一个数学梦。2005年就读河北大学期间,他带着三人小组,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摘取了全国二等奖。为了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大学毕业后,霍计武考入北京大学,选择了软件这个“挣钱”的专业。他曾经在全球闻名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拿4000元实习工资;在中关村企业北京安柯美科技有限公司,带领一个团队搞软件开发。2009年,他考取了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专业博士,却为了自己的数学梦,选择了放弃。最初选择当村官,霍计武盘算着利用空闲的时间复习考博,实现自己的数学梦,他自己也没想到,就在一天天平凡的工作中,自己的梦悄悄偏离了预定的航线:
“他们也是从武当山移民下来的,千里迢迢,为了国家奉献了自己奉献了很多,我的家也在千里之外,在河北邯郸,我看到他们的面孔的时候,感觉到他们的无奈,我就想到我家的父母至今在家务农,我就想到假如我的父母会碰到这样的困难感到无奈的时候,我们村的村官不为他们做事的时候,我会感到多么复杂和心疼,我也很着急,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帮他们把困难解决了。”
帮村民解决大大小小的问题,代办各种各样的服务,利用自己的专长帮村里整理资料,霍计武变得越来越忙。
村官1:“那时候做综治的时候,他从白天一直做到凌晨4点多,那时候天气又冷,把膝盖都冻伤了。”
记者:“他平常有什么消遣?”
村官1:“从来没有。”
村官2:“我给他打电话从来没有说我在打球什么的,都在忙工作,不在村里就在地里或者在办公室。”
跟村民接触多了,霍计武发现,作为移民村,武当村最根本的问题是村民们的生计问题。村民们原先住在武当山脚下,靠山吃山。来到江夏区,面对田里的土地,村民们一筹莫展。武当村村民黎润芝:
“我们那个地方都是做副业,做生意,在这里分田给我们我们都不知道种什么,不知道怎么种。”
如何帮助村民向土地要效益?霍计武想起了自己家乡的彩色花生:
“我们这普通花生带壳的8块钱一斤,我那个彩色花生一斤至少二三十,它的收益远比种水稻啊,棉花啊,比种几茬蔬菜收益都高。”
今年5月,霍计武接手了河沟旁3.5亩抛荒20年的旱地,召集8个乡街的10名大学生村官,每人500元入股,种彩色花生。这个学生娃的异想天开立即遭到许多村民的质疑,他们认为,花生适合在沙土中种植,武当村的黏土根本就长不出花生。可表面文质彬彬的霍计武骨子里有股子倔劲:
“我就想一般土壤微量元素营养都差不多的,只是多少的问题,我直觉应该是可以长好的,我可以改良我的土壤,我可以补充微量元素。我要亲身去试试。如果在这里可以种植成功这不是给我们本地农村农民发展一条很好的路子吗?”
播种、施肥、除草,霍计武每隔两天就往花生地里跑。眼看着花生苗长势不错,今年7月,一场暴雨淹了花生地。霍计武心急火燎地想办法排水,一些村民却说,让它淹死算了,反正也长不出花生来;刚刚从雨水里把花生抢救过来,紧接着一个月,又滴雨未下,花生地裂开了二指宽的口子。金水办事处食堂史阿姨说,那段时间,总要她打电话提醒,霍计武才回食堂吃饭,一个月下来,瘦了十几斤。霍计武:
“平时我们也找不到人帮忙,眼看着辛苦培育出的花生地要被干死了,像孩子一样播种,然后发芽,一点点长大,你为他投入了很多,付出了很多,但它都要枯死了,我心里很着急。精神上压力很大。”
没有水源,没有电源,也没有抽水设备,霍计武跟其他的村官们一起凑钱买设备,从附近的水沟抽水浇花生。为了不耽误日常工作,霍计武经常利用午休的时间顶着日头去花生地,一个月下来,手臂晒得脱了皮,脖子被晒得溃疡。夏天的地里,蚊虫猖獗,无奈之下,霍计武只能穿着长袖长裤下地干活,尤其是雨后,为了防蚊,他甚至将泥巴糊在腿上,闷得汗水哗哗地流。就这样,这片被断言长不出花生的荒地终于迎来了收获:
“你看这个,这个还没长得老,长得老就是深红色慢慢变成紫色晒干再变成黑色,那边还有纯白色的,还有半粒白半粒红的,还有彩色条纹状的。”
晌午的花生地里,日头正毒。趁着周末,霍计武和附近的大学生村官们一起收获今年的第一茬"彩色花生"。武当村村民黎润芝也来帮忙:
“刚开始来也不觉得相信他,想他一个研究生怎么会种呢,你看这块荒地他把它种出来了,长了那么多花生,这能不相信吗?我们现在愿意跟着他种的已经有十几家了,如果这个花生真正收割以后真正有产量的话,我想加入的人会更多。”
一年过去,霍计武从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变成许多村民的亲人。金水办事处食堂史阿姨知道霍计武爱吃酸,特地泡酸萝卜给他吃,自己那台破得叮当响的自行车也成为霍计武的专座:
“他是大学生,他一来,从来没觉得我们是食堂的,工作上面低等的。看到我们很亲近,有时候我搞不赢了,我喊计武帮我搞个什么,他还不是帮我搞。有时候他喊史阿姨做什么,我也愿意去做,起码他值得人为他去做。”
霍计武说,人生就像是小马过河,自己慢慢试试才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
“我在北京呆了几年,北京高楼大厦我也并没有感觉到他们的内心有幸福感,我应该顺从自己的内心,我不想给自己留下太多的遗憾。”
如今,霍计武箱子里的数学专业书已经很久没翻了,但他说,他并不觉得遗憾,:
“我没有放弃我的数学梦,但是只要我做一天村官,我就要把我的本职工作,我要问心无愧。看到村民快乐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有一份很真实的幸福感的,这和我过去在大公司,你把工作完成很好,给你成千上万的感觉完全不一样,给了钱以后开心一天两天之后就没有了,现在这份幸福感是我心中最需要的幸福感,最真实的幸福感。”